而这番离谱操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阿耀说出核心台词," 希望你以后住的酒店都含早 "。
且不说他们为什么不找人问问。他们生活的地方,虽然是海滨小镇,但有夜店轰趴,有外卖配送,有手机扫码,这样的两个成年人,居然会不知道刷卡进门,且干等一整晚。
这种创作逻辑,说到底还是自恋。对一句自以为有趣的 " 金句 " 沾沾自喜,于是硬拗一段毫无逻辑的戏,实际上既不浪漫也不聪明。像这种水平的段子,互联网每晚可以量产好几百斤。
当年《后会无期》上映时,韩寒说:" 它不会让你觉得特别的恶俗,不会有特别狗血的地方,我是一个很不能忍受酸的那种人。" 但现在他确实在变成自己原本所不能接受的模样。
图源:视觉中国
韩寒抖机灵式的幽默感也在不断重复。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先让角色故作深情地告白,然后镜头一转,发现告白错了对象。
这样的段落在《飞驰人生》里出现过至少两次。一次是沈腾去游乐园找当年的领航员(尹正),一次是两人去报废区找以前开的旧车。
在《四海》开场,原景重现。离家多年的沈腾见到长大后的儿子,一通重逢感言后发现原来认错了人。虽然这是很常见的喜剧手法,但也顶不住如此滥用。韩寒在同一个演员身上连续使用三次,效果早已经大打折扣。
徐峥、宁浩也懂市场,就连后辈刘循子墨也是广告短视频出身。但这些小聪明的前提是影片至少得讲好一个故事。
但现在韩寒连这点基本都没法保证了。
四部电影下来,韩寒创作的疲态尽显,变得越来越敷衍,越来越不走心。他的电影禁不起咂味,乍看外形不错,但里面却很空洞,没有实质性内容支撑。而这是逼格和装逼之间的差距。
韩寒的小时代
韩寒或许不想承认,现在的他跟他曾经口中 " 男女有别 " 的郭敬明已经殊途同归:狗血的剧情、糟糕的节奏、空洞的故事。
区别只是在于,郭敬明喜欢用奢侈品堆砌他所追求的欲望都市,韩寒则热衷用挂历级别的风景画搭建他想象中的桃源小镇。
但注入的情感都是虚假、悬浮的。
更残忍地说,郭敬明电影拍得再烂,至少相比起点的自己还有一点点进步;而韩寒不仅停留原地,而且还直接躺倒,摆烂了。
曾经的韩寒确实有叛逆和张扬的资本。
他是上海郊区亭林镇走出来的 " 天才少年 ",叛逆、高调,谁都不服。17 岁成名,退学出书;18 岁上央视,舌战群儒;27 岁登上《时代》周刊,被称为 " 中国文坛坏小子 "。从写作到赛车再到电影导演,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备受瞩目,有所成绩。
图源网络
他的人生太顺利了。正因为如此,他与观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看看他电影里的角色,无钱无名,也不是太聪明的样子,总是会受困于某种现实压力。但这些压力具体是什么样子,角色又如何在困境中挣扎反抗,却又都说得很模糊。
比如《飞驰人生》。沈腾的角色想重回赛场,需要争取复赛资格,需要组队、筹钱、训练,每一步都是挑战。这些电影里确实都提了,但又仿佛形同虚设。筹钱,跳个钢管舞就有土豪掏钱;训练,几年没上车,技术一点没落。
韩寒电影里的困境,好像都只是走了个过场。他能想象到的最大苦难,似乎就是找朋友借钱,但朋友说自己很忙。
图源网络
缺少生活依托与细节填充的 " 惆怅 ",难免就有点显得无病呻吟。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为了保证影片的戏剧性,只能拿巧合去凑。
《飞驰人生》里,明明已经万事俱备,却在比赛前夜突然让运输车和领航员遭遇意外,全盘推翻了前面建立的条件。但解决方式依然轻松,竞争对手出于体育精神直接白送。
《四海》搭配了爱情戏码,让巧合升级成了狗血。为了让男女主角同甘共苦,突然就把哥哥写死,还欠了一屁股高利贷;为了让爱情更凄美,突然就制造车祸戏码。不仅俗气,而且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