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围的,一炮而红。
▲电视剧《士兵突击》海选演员时期,张译为自己争取到了 " 史班长 " 一角
在《士兵突击》最后一场戏中,史班长复员转业之前,他完成自己的心愿:看一下这些年自己与战友守护的首都天安门。
夜色中,乘车路过天安门时,他裂开嘴,露出了期待的笑容。但瞬间,笑容化为难舍,挤出笑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不舍与伤感已经跳出心口,却他硬往肚子里吞。
柔情硬汉,情感喷薄而出。
这段表演,至今还被许多观众称赞,成为了《士兵突击》里的经典片段之一。
▲电视剧《士兵突击》经典片段——史班长退伍转业前路过天安门,难掩不舍。视频来源:最人物
这是张译第一个被观众记住的 " 荧幕形象 "。
28 岁,不再 " 技不如人 ",张译终于被看见。
事后张译回忆起这段表演时说," 史班长 " 的一幕,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力量最大的、" 出水量 "(哭戏)最大的一场戏。
那时候,哭戏是张译表演最大的障碍。他经验不多,容易被现场因素干扰。但偏偏入行之后,哭戏一直被镶嵌在了他接到的大多数剧本中。张译说:" 我这些年总是在演哭戏,我都崩溃了,太难了。"
哭戏,是表演中的一个切面,想流泪就流泪并不等于哭戏好。哭戏考验感情浓度,考验尺度把握,只有能把观众带入情绪的哭戏才是好哭戏。
所以哭戏,时常会成为演员难以跨越的门槛。但张译选择了直面这种时常袭来的挑战。
▲《一秒钟》里张译无声胜有声的哭戏令观众动容
看张译的哭戏,能够看出这名演员的成长弧光。
" 现在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怎么把这种杂念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排除在外,所以实际拍摄的时候就不再去想压力的东西。" 得益于经验的累积和对表演技巧的琢磨,他面对哭戏的任务时,开始变得透彻。
只要张译哭了,他就是剧中人,不再是演员。
因为他总能根据剧本的要求与人物的特性,精准地抵达人物最内在的本质。
这样的特色,不仅让张译能精准地拿捏哭戏,带动观众入戏共情,也能诠释出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亲爱的》剧中张译哭戏片段
《亲爱的》中,多年寻子未果而痛饮落泪的富商;
《我和我的祖国》中,不敢与旧爱相认,带着口罩克制忍泪的高远;
《攀登者》中,拖着牺牲的战友尸体归来,自责嚎啕大哭的曲松林;
……
演什么像什么,彼时正奔四的张译,开始缓慢地走上了演艺上坡路。
张译饰演的一众角色中,有一个与之前饰演的大多数正面形象不同," 普通 " 非常值得一提的角色——《八佰》中的 " 老算盘 "。
▲《八佰》剧照
这是一名被 " 赶鸭子赶上架 " 的杂兵。他没有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的大义,一心只想逃跑回家过 " 老婆孩子热炕头 " 的生活。
对于出演 " 老算盘 " 这一偏负面的角色,张译犹豫了将近一年时间。导演管虎 " 三番五次 " 的邀请与游说,最终用真诚打动了张译。
事实证明,管虎的坚持与邀请是对的。
在片中," 老算盘 " 一心想当逃兵,在枪炮的威逼下," 老算盘 " 跪在地上求饶,带着哭腔说:" 人是要怎么样都活下去的,我做不了英雄,我不是,我就是逃兵,我是孬种,我是卖国贼,你随你怎么讲都好,但是我不想死在这里兄弟。"
在理解 " 老算盘 " 这一人物时,张译能够剥开 " 逃兵 " 负面的脸谱化外衣,露出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使人物的动机与行为 " 立得住 "。
演什么像什么,演员张译,只待被更多人发现。
自卑与敬畏
凭借《亲爱的》获得金鸡奖 " 最佳男配角 " 时,张译已经 37 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