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的追星人生,才是真的高级且圆满。
余华视李健为人生榜样。
李健对余华,则是百分百崇拜。
他爱余华的所有作品。
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双城》,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如数家珍。
连余华写给别人的信,他都要反复浏览。
熟悉到,比余华本人还要了解他的作品。
他尤爱《活着》,看一遍就哭一遍。
学生时代就为它在被窝偷偷抹泪。
" 因为梦见你离开,我从哭泣中醒来 ",就是从中获得的灵感。
到现在,创作也仍受着余华的启发。
李健对余华的热爱,不是顶峰时期的跟风。
是一如既往,不离不弃。
即使在余华的人生低谷期。
余华的《兄弟》和《第七天》出版后,遭受巨大的质疑。
读者形容这是他最烂的小说,骂他江郎才尽。
尤其《第七天》,
" 用力太猛 "
" 大失所望 "
" 平庸之作 "
" 想象力枯竭 "
" 相当难看 "
等等词汇,充斥在他的新作评论区。
所有人都对余华失望。
唯独李健,站出来力排众议。
他认为不是余华不好,是大家的心态变了。
并在公开场合,多次介绍余华的作品多么优秀。
" 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他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
几年前读《兄弟》的零点觉得他写得似乎过于荒诞,但今天看来,这几乎是纪实文学。"
同样的事情,2021 年也发生过一次。
2021 年,余华出版《文城》。
读者对它的评价依没有很友善。
" 散发着中老年男性一蹶不振却沾沾自喜的衰败气息。"
" 充满了青年小说家模仿大师的拙劣修辞。"
李健照样力挺。
他说自己被《文城》震撼。
看到了《活着》的坚韧,也看到了从来没有的温情。
感动到想去找故事人物的原型。
他对余华的欣赏和认可,从未改变。
什么是真爱,大概就是千万人为你送鲜花,我默默站在人群中。
千万人转身离开,我手捧鲜花奉上。
知己难遇,伯乐难寻。
余华和李健,能跨领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只有相互欣赏,自然不够。
慢慢揭开这段奇妙友谊的面纱,更觉得他们机缘难得。
因为《门》的歌词,和他新写的某个人物,共情了。
但创作过程中,两人并未对此进行交流。
似乎是某一刻,他们出现了玄妙的心灵相通。
在现场,两人也再一次展示了这种不可言喻的默契。
余华结束讲话,就着美妙的夜晚和歌声,用一句歌词总结:
"《带来风景的女人》里边有一句歌词,就是‘钟声响起’ ......
让飞机归飞机,
钟声归钟声,
音乐归我们。"
恰好,李健接下来要演唱的歌,就是《带来风景的女人》。
李健也愣了。
这种灵犀,令两人都深都意外。
因为没有事先安排。
没有对台本。
没有刻意跟对方步伐。
就是此时,此刻,你和我,思绪抵达,汇成一体。
创作上的共鸣,也来自相似的人生际遇。
李健当年在清华表演才艺,只是为高考时能加多几分。
结果直接被保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