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震云的到来,让播出至第六季的慢综艺《向往的生活》,迎来了又一次出圈小高潮。
刘震云幽默的谈吐和对渔民诗意的关怀,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使观众有一种 " 颠覆三观 " 的震撼——
这就是平时课本上见到的大作家吗?
怎么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刘震云《向往的生活》名场面:三句话让黄磊给我加了三个菜
前有许知远在吐槽大会的高级腹黑,后有余华、莫言等人在短视频爆火。
去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直接将 " 作家开讲脱口秀 " 和 " 作家余华化身段子手 ",列为 2021 年 " 十大文化创意事件 " 之二。
猎奇之时,不少人也忍不住追问:
这些大作家,咋个个都是欢乐喜剧人?
这届作家和作品,各火各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作家第一次 " 会面 ",或许是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上。
那时候为了学习一篇文章,要把作者的基本信息背得滚瓜烂熟。
即便如此,普通人与作家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及,自己的新书出版后,总有人批评新书写得不好。
这时,便会有人站出来替自己说话:
" 人家那么大年纪了,还在继续写就不错了!"
余华笑称,许多人以为自己非常年迈,甚至早已去世了。
实际上他今年才 62 岁。
过去,作家们大多在幕后活跃,在作品里传递思想,读者只能通过作品风格和叙述,来揣摩作家的性格。
比如自嘲 " 靠《活着》活着 " 的余华。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福贵,从富家阔少到丧子、丧女、丧妻、丧婿、丧孙,最终与老牛相伴终老,人生于福贵而言,好像除了苦难还是苦难。
福贵,没能多福富贵;他的小儿子有庆,没能安康吉庆。
孝顺、勤劳的有庆,13 岁时主动为难产的省长夫人献血,却因被医生抽血过量至死。
等福贵赶到医院太平间时,只听到医生的一句质问:
" 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很多读者认为,能走上文学之路,写出这样悲惨故事的余华,一定也遭遇了什么巨大的挫折。
《余华作品全集》书评 / 图源:微信读书
没想到,余华自述的写作初衷,并非源于童年经历或少年情怀,而要归功于自己的一份冲动:
为了摸鱼。
在写小说之前,余华在镇上做了五年牙医。
每天都是重复性工作,还要准点上下班,坐在卫生所的小屋里,他觉得十分无聊。
图源: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有时候往窗外望去,余华总会发现一群人,在大街上逛来逛去——
文化馆的人。
他便问:你们不上班吗?
答复是:我们逛街就是上班。
余华一拍大腿,他也要去文化馆工作。
一个作家就这么诞生了。
后来,余华小说发表,如愿以偿被调到文化馆工作。
第一天上班,他特意晚两个钟头才到单位,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来的。
" 这地方来对了。"
果然,可以光明正大摸鱼的人,都是快乐的。
不光余华,其他当代作家阐述的写作初心,或多或少都有些令人 " 虎躯一震 "。
1998 年,余华、莫言、王朔及苏童几人,来到意大利都灵开会,受邀谈一谈 " 我为什么写作 "。
几大文豪凑一块,上台后的发言不说要体察人生百态、洞见大千世界,也该是聊聊语言的艺术、文字的魅力。
王朔、苏童代表作,分别被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大红灯笼高高挂》
没成想,余华上台后,首先将自己从牙医到文化馆的经历说了一遭。
莫言上台,直接说只是想挣点稿费,给自己买双皮鞋,装一装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