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后来又说了好几个版本,甚至还有截然不同的 " 励志版 "。只是不想当牙医这一版本,流传最为广泛,也最受余华喜爱。
这其中固然有生活的影子,也包含玩笑间的艺术加工。
就像当时写作投稿的真实情况,并不都像故事里那样 " 一帆风顺 "。
余华提到,自己当年写作时,冬天家里没有暖气,用来写作的右手烫得可怕,左手却冰凉无比。
夏天蚊子多,家里又没有纱窗,只好穿着高帮雨鞋、厚牛仔裤,背对风扇写作,以躲避蚊虫。
左手腕还要绑一条毛巾,以防汗液沾湿稿纸。
同辈的人都在打扑克牌、喝啤酒,只有余华在如此艰苦环境下,暗自努力。
复杂的生活、艰苦的细节,人们常常难以忘却。
而对一些文人来说,与其在平日里渲染苦难,不如把深刻留给作品里,把生活过得轻松自在些。
对自己的生活保持钝感,并不妨碍对世界的复杂保持敏感。
嬉笑怒骂后的某一瞬间,仍然可以窥见他们对人世间的洞察和感悟。
《向往的生活》中,刘震云在海滨散步,看到夜间仍要出海养家的渔民,他突然惆怅地说道:
他往黑暗中去了。
图源:《向往的生活》
只一个细节,却对他有诸多启发。
余华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结尾,讲述自己童年游泳的经历。
他指着这片海,说自己小时候看到的海是黄色的,可书中说大海是蓝色的。
图源: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微笑着,缓缓地说:
那我们就一直往前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细腻的内心和幽默的表达,对作家而言,并非是矛盾的两面。
我们常对文人墨客有许多刻板印象:
写严肃文学的就应该对世界深恶痛绝,一脸的苦大仇深;
写抒情诗歌的就该是风花雪月、镜花水月,浪漫至极的;
写市井小曲的大抵是游走在红尘凡世间,吊儿郎当的人 ……
实则不然。
正如鲁迅先生所传达的观念,文学本就鲜活,毋用晦涩的词藻捆绑。
迅哥:这我还真说过
文学如此,文人亦然。或许正是这些饱满真实的喜怒哀乐,赋予了作者笔下文字的灵魂。
我们早该习惯,那些写出伟大作品的文人们,不都是一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样子。
体察世间的苦难,以文字承载;消解生活的矛盾,一笑泯之。
文学家们的台前幕后,或许,本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