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河豚影视档案 Author 椰子树
作者|椰子树
3 月 4 日,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广州大剧院开启首演。知名 IP 改编、张歆艺主演、知名剧场品牌鼓楼西出品,场面并没有预想中火爆。首演当天,大麦上显示仍有部分余票在售。
该剧目的演出票价分为 180/280/480/680/880 元不等,其中,180/280 档早在开票头几天就已售罄,880 档的也所剩无几,余票主要集中在 480/680 的中间档位。这部分档位既劝退了本就在观望的戏剧观众,也不太能吸引来新圈层的观众。可见,影视 IP 对于 " 进剧场 " 而言,并不是一个过强的驱动力。
近两年来,改编自本土影视 IP 的原创剧目越来越多。除了上述剧目外,更典型的有话剧《坏小孩》、音乐剧《灵魂摆渡》等。出品方包括但不限于影视公司、各类剧场品牌、甚至视频平台方。
诸多不同资本、参与者的出现,令影视 IP 的剧场化成为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走访了行业从业者、观众以及平台方,试图了解影视 IP 是否会吸引更多受众进入剧场、这个链路又是否可持续复制。
在实际交流后,小娱发现对于 " 让观众走进剧场 " 这件事来说,IP 本身的效力并不如影视明星的影响、而这二者也均不如有流量的艺人直接带来的加持大。典型如由肖战参演的《如梦之梦》,黄牛票价最高直接可翻倍过万。
另一方面,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件事也并不被所有人拍手叫好。只是由于当下舞台剧市场对国内原创作品的需求旺盛,使得这个 " 风口 " 将在近两年持续存在。再者,也不乏有如音乐剧《灵魂摆渡》等成功作品出现。这些都令影视 IP 的剧场化一边悄无声息、一边又 " 野蛮生长 "...
国内好的原创故事少,这两年也许是影改风口
影视 IP 剧场化的改编越来越多,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对于本土故事的需求以及对本土原创力的补给。
无论是音乐剧或话剧,都更依赖于直接引进国外知名剧目或对国外经典剧目的改编。
据《2021 中国音乐剧指南》,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 2019 年共演出 2655 场,同比增长 5.4%。观众数量达到 213 万人次。而另一份数据显示,疫情前,话剧占据舞台剧受众需求之首。
但 2020 年疫情袭来,剧场演出不仅停摆良久,重新开张后国外剧目也难以引进。这造成了舞台剧受众的需求难以被满足,此时制作本土的原创剧目更多是一种顺势而为。而将目光瞄向本土影视 IP 的改编,也自然成为更优解。
本土影视 IP 的改编首先在宣传层面具备更多优势,其次在具体改编时面临的审核机制不同于影视剧,自由度会更大。再者,据业内人士透露,普通 IP 版权在一部音乐剧成本中的占比大概在 3%,知名一些的版权费大概占比会到 10%,并不高昻。这几点都使得影改 IP 越来越多成为本土原创剧目的来源。
在这种大背景下,由不同主体主导的影改 IP 也多具有不同的特色。除了传统的演艺公司外,有像长信传媒这样的影视公司、也有像鼓楼西这样的小剧场品牌将目光看向影改 IP。
以长信传媒为例,其主导出品的音乐剧《灵魂摆渡之永生》是脱胎于公司内部的自有版权网剧《灵魂摆渡》,该剧目于 2020 年首演,去年底又开启了二轮巡演,接连在上海演了 12 场,口碑很不错,但演出内容并非完全依托于影视剧的改编。
《灵魂摆渡之永生》的改编只是承袭了原作的世界观和人物链条,本质上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故事。该剧目制作人高鹏告诉河豚影视档案," 一开始可能会担心这样的做法对于原作者和原故事的粉丝来说,在认知上会不会不太接受。但从实际来看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甚至第三轮巡演马上就开始了,都没有听到这样的反馈。"
在高鹏看来,走进剧场的观众更期待的还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而并不强要求照搬原作。因此,这样的改编方式将会延续在长信传媒之后的影改 IP 中,即将上演的音乐剧《唐朝诡事录》也是如此。
而以鼓楼西为代表的剧场品牌来说,操盘影改 IP 时的特色更在于其品牌调性和主创班底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