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剧情到这,那么电影的主题就很明确了——
破除「包办婚姻」的束缚,大胆地去追逐爱情。可想想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毕竟电影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对于婚姻的背叛是政治不正确的。所以,电影的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有一天,黄大任的管家在街上偶遇李祖义。于是就偷偷向李祖义所在的公司告密:此人品行不端,私德败坏,拐走了他们家老爷的太太。很快,李祖义就被开除了。这件事慢慢传开,一众单位都不敢要他。

实在没办法,李祖义只能去干苦力活养家。过度劳动,旧疾复发,不久后就
英年早逝。这对于杨乃凡无异于晴天霹雳。她孤身一人,还要照顾孩子,实在是难以为继。

于是她回去找黄大任,乞求他的原谅。结果被当作
荡妇赶了出去。她又回去找自己的父亲,就连父亲也不愿收留她。走投无路,她只能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帮人缝衣服。就这样过了 15 年。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长大,杨乃凡也老了。

然而,流言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当初「任性」的出逃,竟成了杨乃凡
背负一生的枷锁。甚至还导致女儿的感情,也因流言蜚语被迫结束。

为了不让女儿一辈子活在骂名之下。杨乃凡决心牺牲自己,成全女儿。她留下一封
遗书给黄大任,委托他帮忙照顾女儿。然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电影的最后,女儿被黄大任收留。她和两位同母异父的哥哥姐姐,对着母亲的遗像,齐齐跪倒。

整部电影聚焦于杨乃凡的一生。讲述了她人生的
三个阶段——从妙龄少女,到富家太太,再到孤苦老妇。这个角色前后的反差是巨大的。分别有青春的悸动,嫁作他人妻的落寞,以及晚年对女儿的愧疚。

角色的前后反差,也对应着整部电影的基调。用编剧朱石麟的话讲:「《恋爱与义务》讲的是欲望和理智的冲突。」电影前半段讲的是
欲望,激进,大胆;后半段讲的是
理智,保守,陈旧。

它既有对包办婚姻和父权社会的嘲讽;又对完全自由的新式婚恋持怀疑态度。再加上李祖义有留学背景,也可视作是
西方思潮和
传统观念的一次碰撞。用今天的话讲,《恋爱与义务》就是「
端水大师」。在新与旧的交锋中,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哪怕是这样的端水姿态,在当时已实属难得。因为它避免了输出
一边倒的观点,起码为观众留下了探讨的余地。就像片名中的「
恋爱与义务」。二者其实并非矛盾的二元对立。只是囿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才让杨乃凡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抉择境地。

但作为主创,在电影中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阮玲玉在片中不仅饰演了杨乃凡,同时还饰演了杨乃凡的女儿。不过要注意。阮玲玉演的不是杨乃凡和李祖义的女儿,而是杨乃凡和黄大任所生的女儿。

要说《恋爱与义务》的超前之处。必须结合电影所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