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多次劝周的父母,孩子对历史有热情呀。
你可能会奇怪——
学霸怎么考都是北大,学不学历史,跟学校有啥关系呢?
可是有没有想过——
考上北大,就是教育的所有了吗?
美国一位退休老师曾写书批评常青藤名校,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 " 优秀的绵羊 ":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
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一直被灌输一种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的思想,被教育要拥有 " 只要想做,都能做到 " 的信心,但是最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从事一些极其类似的事情,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在他们的眼前消失。
正因如此。
这位老师不惜在镜头前,在同事前激愤地 " 吐槽 " 自己的职业。
不是自找麻烦。
是他们不想教育的终极目的,仅仅被升学、被狭隘的优秀定义:
我的理解 你教得再好
如果一点社会情怀没有
你实际上很没价值 为什么
你无非就是为一些中产阶层的后代
提供一个升学服务
在这方面做得好就是名牌学校?
这也是 Sir 今天要安利《真实生长》的原因。
尽管它不够完整。
尽管没有呈现我们想知道的 " 结局 "。
尽管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它将 8 年积累下的 1000 小时素材,舍去几乎 90%,艰难地呈现出眼前这有些匆忙,有些片面的 120 分钟。
但就像在冰山上下凿开一个 " 洞 "。
——你不仅是在观察他们的校园日常。
更是在跟他们对话。
跟自己对话。
面对自己青春时期留下的遗憾、错过、妥协与不甘掐灭的小火苗。
当然,Sir 更期待的是。
如若有幸。
他日我们或许能看见它更完整的面貌,刺向更尖锐的现实,也引起更广泛的反思。
和回望。
我们的教育总是 " 唯结果论 "。
而纪录片提醒我们,真实的生长过程同样重要。
因为有时候让孩子们搁浅的,未必是泥泞般的现实,更是猛如洪水,一成不变的观念。
只有观念的解放,才是教育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