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我的前半生》里靠闺蜜男友成功独立的罗子君,既站在道德高地上顾影自怜,又对男性的帮助无法坚决说 " 不 "。我们倒不是想自命清高,我们只是怕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闺蜜男朋友。
短视频兜售鸡汤
鸡汤的作用,不在于它真的能激励多少人,而在于有多少人 " 感觉到被激励 "。短视频里剧情演绎式的 " 独立女性 " 宣言,某种意义上只是场景化的 " 大女主 " 剧集 cut。而且为了对情绪一击即中,往往比剧集更剑走偏锋。
男的质疑女生创业是假,女生直接点明:" 你是来要你那 20w 的是吧?" 当女生表示钱还不了时,狠话甩出:" 我陪了你三年还不值 20w 是吧?" 当有的博主努力告诉你什么才是独立女性时,另一些博主直接告诉你什么不是。
在抖音号 " 打个电话 " 的视频列表中,女性不是伸手要钱的捞女,就是双标得令人无法直视的拳师,甚至是脚踏两条船的绿茶。它集中展示了女性纯粹的恶,用以换取男性用户毫不犹豫的赞。
一个讨论双标女性的视频下,有男网友发评论:" 重金娶妻,娶的是完璧之身。八抬大轿,抬的是大家闺秀。三媒六聘,聘的是知书达理。斗胆问下,姑娘占哪样?" 别的不说,一看这位兄弟就是在相亲市场受了重伤的。
这类视频看似在 " 打假 ",实际上吃的却是性别分歧的红利。当然,比它更隐蔽的是 " 女子成鉴 ",输出看似正向价值体系,实际操作也经不起揣摩。常见模式类似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短发女生总是发出一些不独立言论,长发姐姐霸气地告诉她你错了。
每个短视频的题名垂直且细分,在 " 自爱 " 里短发女生怀念前男友,长发姐姐告诉她:" 他选择了新欢,是因为什么臭鱼烂虾他都要,你选择了时间是为了遇到更好的人。" 拜托,男生无缝衔接自己渣就算了,怎么还骂别人新女友是烂虾,这逻辑也是没谁了。
在 " 三十岁 " 里,短发女生上来就是一副《三十而已》的口气:" 再过几天我就 30 了,我也要迈入年龄焦虑群体了。" 咋了,30 岁零点钟声一敲响,就有人把你拉近 " 焦虑群 "?姐姐巧妙比喻:" 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围墙里的狗终身低头。反正你怎么选,都有遗憾。"也是搞不懂,为啥一到 30,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短视频都逼着女性立刻做出新选择,是有什么抽奖活动吗?
相比明显公司运作的号,硬糖君觉得个人博主分享的真实经历倒有点参考价值。" 张大碗子 " 曾以身边完美情侣分手为案例分析:" 你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才是某某的女朋友。适当的去依赖另一半,是很好的生活情趣。但让某一方持续性的超负荷负重前行,是个人都会累的。"
完美的独立女性标准很难践行,但舒婷的《致橡树》或许是一个可供容错的模型。"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生活是自己的,别全信博主的。
媒介空间的独立展演
这年头,估计没有女演员敢以贤妻良母的公众形象为傲了。就连公认的贤妻刘涛,也在《欢乐颂》里当安迪,在《星辰大海》里搞创业。有意思的是,别的角色观众都能把人和剧分得特别清楚。一到了独立女性角色,观众立刻觉得演员生活里也是那样。
" 追我的人从这里排到法国,你却去泡一条鱼!" 张雨绮在《美人鱼》里的台词,配上她敢结敢离的情感生活,立刻让人分不清是艺术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艺术了。
女人在两性对抗里明显不占优势,但姐姐又踹车门又砍人,分明暴力而非独立吧;而且和小提琴家一言不合就开车逃离拍摄,着实丢了契约精神。关键是用自己的资源给人家找戏拍,宁说这是等价交换呢还是爱的奉献。独立女性并不等于把强势男性的坏习惯抢过来装自己身上,然后四处唱 " 姐就是女王 "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