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开前,依依不舍的海清,冲着孙红雷肩膀狠狠咬了一口。
这场戏在楼梯上拍,为了求真,只要剧组说开始,海清就使劲上口,最后那牙印烙在孙红雷肩上,好几天都下不去。
孙红雷没辙,只能接着海清的戏演,笑称她是 " 混蛋 ",这样单纯真诚的演员,格外够劲。
海清还很叛逆。年轻时在香港排话剧《半生缘》,副导演讲述了一种标准的念白方式,她直接来了句," 啊哈?"
意思是,她不想循规蹈矩,觉得按自己的发挥,能演得更好。
《半生缘》导演林奕华因此形容海清是 " 傲慢与偏见 ",对很多事情,她完全知道是什么,但不屑于去做,哪怕会增加事情的难度、耗费更多时间。
2014 年,她在采访中曝光电视圈乱象,说投资方为了压低电视剧成本,不会特别重视剧本,演员选戏像赌博,边改边拍是常态。
后来,舆论问她是不是常改戏?海清直接说,改的都是烂戏。
既反叛又认真。
同行都夸海清带感,她却羞于夸赞自己,常自省无知、没文化,又固执、瞎得瑟,一事无成。偶尔觉得自己拍了还不错的戏,就乐得像朵花,马上又在内心把自己打入尘埃。
她对表演的认知也经常变化。
前一天百分百肯定的演法,第二天就能推翻。她总觉得表演像迷宫,得不断学习、不断探险。
对自己和表演的定义千变万化,但她最笃定的坚持,是相信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也不受外界评价影响。
海清,够硬。只活一次,她不愿浪费,也不想错过什么。
海清也有怀疑的时候。2009 年,她细数自己的 10 个缺点,话太密、戏不好、脾气急、心太燥 ……
今年到了入行的 19 年,有些毛病好了,有的始终改不了。
比如,她还是讨厌乖巧。
海清认为,女孩要乖巧,就意味着做事给自己留余地,这恰好与她行事相悖。
海清原名黄怡,1977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那座被誉为 " 九十九间半 " 的甘熙故居,出生一年后随母亲甘娟搬出大院。
这所宅院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其中的津逮楼曾是金陵第一藏书楼,收藏过李清照的《金石录》。
但南京大屠杀时,海清的外婆随家族逃到重庆,回来后,房子和荣耀都没了。到了海清那代,家里清贫到雨伞都买不起。
大家族的兴衰史,让海清在幼时就被一种失去感与不安全感裹挟。她个性硬气,立志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
海清童年
少年学舞,她藏着一股狠劲。小朋友在舞蹈房一字排开压腿,海清总是留下加练," 疼确实是疼,但也有效果啊!"
学了十几年舞台,她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进入省歌舞剧院,1995 年每月就有 800 元工资。
那时她仅有 18 岁,本该过上闲适的生活,她却不愿只有中专文凭,想考电影学院深造。
在剧院,一天的工作都是满的,早功、上课、排练 …… 时间紧张,她常把包子挂在身上,边骑车边吃,节省出吃饭的时间,准备台词和表演,晚上下课后继续看书到天亮。
1997 年,海清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入学后,看到自己的带班老师是黄磊时,她心里有点失望:
" 我来是为了跟着老教授学习的,他是个明星,还这么年轻 ……"
那时她还不知道,正是这个年轻的教师,给了她的事业太多机会。
97 级北影表演系合照
海清(三排右 4)
黄磊(二排右 1)
大学 4 年,海清总是独来独往,清晨六点起床练早功,然后是在学校看书、拉片、排话剧,并拒绝了太多外出拍戏的邀约。
直到 2003 年,毕业 2 年的海清饰演电视剧《玉观音》女二号钟宁,才算正式出道。但反响一般,没被观众记住。
那时日子过得苦,经常没戏拍,她不得不回到老家南京 " 啃老 "。挽救她的,是老师黄磊,他推荐她去演话剧,打磨演技。
那年,她前往香港在林奕华执导的话剧《半生缘》中饰翠芝,开始与张艾嘉、刘若英搭戏。
2006 年,黄磊买下一部小说的版权,点名让海清去演。听从老师安排,海清为了这个没定下来的角色,推掉了半年的戏,想着能上就上,不能上,一切后果自己都接受。
《双面胶》,海清饰胡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