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最黑暗的时刻
今年3月24日,mainland China总票房跌破1000万元,为mainland China十年来最低单日票房。直到前几天的清明节,情况依然没有太大好转,就连被业内寄予厚望的《落月》和《新蝙蝠侠》双料电影也没能挽回颓势。某种程度上,“电影院没有电影,但是没人看”已经成为事实。
三年来,全球电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电影产业中下游各个环节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疫情因素当然首当其冲。在中国,封闭区域的电影院无法运营,其他区域的电影院上座率低,已经成为新常态。挣扎求生的剧院往往选择在特定时期提高票价来“补血”。但这种穷尽一切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观众观影需求进一步降低,导致恶性循环。虽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稳定门票价格的措施,但作为整个行业的末端,电影院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危机,提高门票价格也是无奈之举。
目前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仅靠卖电影票和零食是无法生存的。于是,很多影院开始自己策展或者与其他策展机构合作,增加观众粘性,应对院线电影的短缺。例如,将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的法国电影展览,将在CGV电影制片厂举行的艺术博物馆的意大利电影展览等。这些展映对于一线城市的观众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但从规模上来说只能算是自救措施,对于整个院线体系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发行期堆积风险大
由于市场环境和票房成绩不佳,中游的电影发行长期处于观望状态,导致很多影片积压,院线电影数量锐减。很多影片选择扎堆大周期,是为了获得聚集效应带来的票房红利,但这样的选择往往会进一步加大发行风险:
一方面,时间表的选择可能存在偏差。比如韩寒的新片《四海一家》关于城乡问题,在春节档亮相,让很多观众直呼“太失意”。虽然影片质量可能不会太差,但与春节档“合家欢”的观众属性和期待相去甚远,导致口碑和票房受到巨大冲击。而整个春节档几乎没有真人电影,这对于大部分想在电影院玩得开心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负担,也会对整体票房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扎堆到某一期很可能面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上映延迟,导致影片进一步积压到下一期。如此往复循环,导致影片长期无法上映,院线长期无片可放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已有8部国产电影退出内地院线,其中包括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隐藏在尘埃中》。我们也在2022年春节档电影的贴片中看到了大量跳过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而直接设定2023年春节档的影片,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符合市场规律。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对电影行业的一些心理预期,更不用说电影行业能否熬过一整年的干涸状态。观众观影习惯彻底淡化,影院新一轮报复性涨价可能是必然的。
投资日益收紧,“烂片”乘虚而入
而院线发行面临巨大挑战,作为上游产业的电影制作势必受到牵连,电影投资日益收紧,大片从源头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过去的一年里,或许只有主旋律电影才能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这也导致了国产电影资本和题材的集中,供给相对单一。
由于投资更加谨慎,影院的爆米花“大片”少了,喜剧片更是少得离谱:直到4月,今年影院唯一一部真正的喜剧片是《这个黑仔不太冷》,虽然质量堪忧,却收获了超过26亿的票房,可见观众的娱乐需求之高。
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一些定制档期的“烂片”。情人节期间,肯定要吃片的情侣们会走进电影院,他们会放出卖不出去的“股票”,包括豆瓣评分2.8的超低《十年的味道》。很大一部分观众甚至在看完之后有一种强烈的被骗感。这类影片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再次迅速消退,影院不得不重新成为“经营者”。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院线电影往往缺乏真实的现实(虽然可能是现实题材),往往避而不谈“问题”,而不是在某种生活方式下沾沾自喜。一些关于资产阶级生活的电影,对于绝大多数影院观众来说,就像是空中的城堡,内容根本无法接触到更多的观众,所以无法形成更大的口碑和票房。
院线电影已经成为“轻奢”的选择[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