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裁缝听了很多西方小说后,学会了里面的描述,做了一个胸罩给妹妹们穿,并自豪地说:
我是凤凰山第一个穿胸罩的女人。
看着小裁缝的变化,罗明就像一个艺术家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艺术品,开心又满足。
就像大多数知青电影的结局都和回城有关一样,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结局也是如此。
罗明突然回到这座城市,打破了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
马建玲受罗明委托照看小裁缝,继续为她读更多的书,但她只喜欢巴尔扎克。
小裁缝从来没有告诉罗明她怀孕了,然后她自己选择打掉孩子。
堕胎手术后,小裁缝说感觉自己变了一个人。有一天,她突然决定离开凤凰山和那两个人。
她剪掉长发,穿上城市女孩穿的白鞋,从容地与她们分手。
罗明不解地问是什么改变了你,小裁缝回答道:
巴尔扎克告诉我,女人的美丽是无价的。
最终,中年的罗明和马建玲被加入到影片中。他们各自成了所谓的成功人士,却从未见过自己迷恋的小裁缝。
随着凤凰山淹没在三峡库区,那段青春的记忆彻底尘封& hellip& hellip
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由法国导演戴思杰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带有浓厚的半自传体色彩,取材于他本人70年代下乡知青的经历。
原著小说最早在法国出版,之后畅销欧美,所以把它搬上银幕的计划应运而生。
戴思杰在海外漂泊了二十年,他坚持回国拍摄这样一个自传性的故事。
可惜的是,虽然拿到了拍摄许可,也经历了剧本的不断修改和演员的不断更换(周迅的角色最开始是找章子怡),但还是因为题材的原因没能拿下内地上映。
所以这部看起来像中国电影的电影,其实是法国电影。后来又代表法国入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中国代表是英雄。
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禁片”,只是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特色之一。
比较特别的是故事的风格,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让人思考的主题。
关于知青的电影很多,大部分都是残酷的或者批判性的。最直白的就是陈冲的《田豫》,女知青秀秀的悲惨命运让人心疼。
但是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不一样。它并不专注于批评任何人或夸大他们的痛苦。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讲述在那个被禁锢和压抑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是如何向往知识、美好和自由的。
围绕着“读禁书”这个行动,远在西部的文学大师们,西方经典小说中的情节,与湘西山区的人们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马江玲在通宵读完《余绪尔·米洛》后说,他觉得世界变了:
天堂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猪圈的气味,都完全变了。
罗明生动地给村民们讲了一部电影,并带他们喊“巴尔扎克”。
山里的女人穿上老裁缝做的地中海衣服,她们相互守望,形成别样的风景。
村民们规规矩矩被要求抵制的“西方腐败思想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点时光空穿越的错觉。
再加上导演去法国留学前师从沈从文,所以整个故事接近一代文学大师的田园风格,氛围和人物关系也能对应《边城》。
比如都发生在美丽的湘西,两男一女的三角关系,小裁缝和崔璀一样和爷爷住在一起。
从角色来说,虽然影片聚焦的是罗明和马建玲的知青岁月,但小裁缝其实才是真正的主角。
起初,两个知青想用书上的故事“改造”她,但后来,小裁缝的改变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当罗明刚刚偷回那盒禁书时,他给小裁缝念了一句话:
蛮战只有情感,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
那时候,她犹豫了,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她的悟与悟已经开始了。
随着她听的书越来越多,她意识到了自己的美好和价值,也仿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这种意识其实是男人害怕的。
因为这意味着女性将不再受他们控制,小裁缝的爷爷说,看到孙女的变化,他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