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冯小刚、王朔、赵宝刚、葛优
王朔出门组局喜欢带上冯小刚,为毛?
之前一起混的叶京是兄弟发小,走出去至少得平起平坐,后来一起鬼混的马未都是编辑,很多小说得靠他推荐发表,或靠他结识其他编辑,所以跟他一起还要带点尊重,而冯小刚简直是他一迷弟,不管什么局有个专业吹捧自己的迷弟,能彰显自己身份,抬高自己地位。
虽说冯小刚身板弱不像马仔,但他嘴巴好使。再说了,毕竟混的是文化圈,不是黑社会。
多年以后,冯小刚出版了一本自传,他写遇见王朔那是" 抬头望见北斗星 "。冯导这张嘴,真不愧是小钢炮,怼人可以把你怼到十八层地狱,吹人可以把你吹到银河系。
1986 年王朔写了一篇《橡皮人》的小说。这篇小说是他创作的分水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
稿子给了马未都,马未都一读,太特么牛逼了,赶紧拿给主编。主编也说好:" 但第一句话太少女不宜了,得拿掉。"
正巧刊印那天,马未都在印厂值班,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又给加回去了。好在发行后没几天,《小说选刊》要转载,也没删这句。它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小说选刊》在那时是非常牛逼的刊物,王朔的小说被转载,宣告主流文坛对他的认可。
四、
1987 年,王朔趁热打铁,接连发表了《枉然不供》《人莫予毒》《顽主》等作品,开始奠定他在文坛中的地位。
王朔接连发表一系列作品之后,批判的声音来了,有人说他笔下的男主角,没有社会正面意义。甚至有女编辑说:" 我可不敢跟王朔约稿,我去了他要是强奸我怎么办?"
王朔听了,嘴一咧:" 你怎么那么瞧得起自己呀?"
经这些段子手一炒作,王朔更火了。可他越火,沈旭佳越忧心忡忡。她对王朔说:" 我真不想让你出名,我真希望咱们老像现在这样。"
GAI
31 年后,有个社会青年 GAI,当他越来越红的时候,他女朋友就跟那时的沈旭佳一样,没有安全感,害怕自己配不上,或者说 hold 不住。GAI 比赛完,就把女友升级成老婆了。
王朔也一样,1987 年,他和沈旭佳结婚,时年 27 岁。
这一年,徐静蕾 13 岁,因书法专长,被保送进北京朝阳区的一所中学。那时的她,已是全校闻名的才女,对沈旭佳尚未构成威胁。
这一年,王子文降生到这个叵测的世界。
五、
1988 年,是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一年,也是王朔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 陕西三驾马车 " 如日中天。40 岁的路遥凭影响几代人的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47 岁的陈忠实在南倚白鹿原、北临灞河的小村落里,种下一棵法国梧桐,随后开写《白鹿原》;37 岁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在美国获得 " 飞马文学奖 "。
这一年,34 岁的莫言也已崭露头角,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
这一年,文坛兴起了先锋派五虎将,余华苏童马原洪峰格非,号称先锋五绝!
这一年,刘震云继《塔铺》之后,接连发表多篇小说,开始走进王朔的朋友圈。
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年代,王朔的人生却登上了巅峰。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等不约而同被拍成电影。
原本王朔的拥趸就很多,经过电影的广泛传播,一夜之间圈粉无数。街头青年都开始模仿王朔的金句说话,什么 " 爱你没商量 "" 玩的就是心跳 "" 过把瘾就死 "" 千万别把我当人 ",等等等等。
正因为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才不约而同地将 1988 年称为" 王朔年 "。
徐静蕾和她的书法
这一年,王朔女儿王咪出生,在王朔星光掩映之下,这个小女孩的出生,则显得暗淡得多,就像她后来的人生。
这一年,15 岁的徐静蕾上初中,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加上天生丽质,这使得她在学校是女神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