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这一年,被文学、电影、评论界称为 " 王朔年 "。
那一年,艺高人胆大的王朔开始了自己与冯小刚的合作之路。
在电影圈,他影响了一代人;在文艺圈,他又字字带刀。
不走寻常路,不说寻常话
狠人狠语,但却人人都要说上他一句:真性情。
而他这一生也将这三个字写进了人生的词典里。
帮冯小刚上位,与徐静蕾缠绵,助王子文进圈,
临了,自己的口袋空空,远走他乡。
掀起一代人的回忆录,被刻在中国电影风流史上的王朔,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
关于王朔的故事,还要从那个神秘的 " 北京大院 " 谈起。
1958 年 8 月 23 日,王天羽和薛来凤的儿子出生在南京,取了一个颇为女性气息的名字:王岩。
之后,王岩嫌这个名字不够阳刚,又给自己改名为王朔。
就这么着,才有了后来的江湖往事。
刚生下王朔不久,身任军官的王天羽被调到了北京工作。
就这样,王天羽带着妻儿,来到了训练总监部大院儿,
他在院子里上班,薛来凤成了复兴医院的医生。
从那时,有关于北京的记忆才彻底在王朔的脑海里扎根。
一岁半之前,王朔一直被父母当成女儿养,穿女孩衣服,扎小辫子。
灵动可爱的模样,很讨幼儿园老师的喜欢。
但一个男孩子,终究逃不过顽皮的命运。
在王朔长到三、四岁时,就开始与大院里的叶京、郑晓龙成群结队。
但起初的他很乖,也很怂,打架闹事全要倚靠叶京等人。
可久而久之,乖孩子长成了小霸王,成为了学校里难以管教的一类孩子。
不仅在大院里横行霸道,还要成天写检查,动辄五千字。
就连他自己都说:" 我的写作基础就是从那时候培养的。"
以至于后来的抽烟、打架、喝酒、嗅蜜,全是他成长的细小经历。
要问谁能管教他?或许没人能回答上来。
直到王朔爱上了读书。
爱读书倒不是真爱学习,而是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伴王朔。
即便是上学,王朔也不得不多次转学,
小学一开始就读于北京市翠微小学,之后转学到东仓门小学。
中学又从北京 164 中学跑到太原五中借读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北京第四十四中学毕业。
无法安定的童年,无处安放的亲情,以至于在后来他写给女儿的书信中表示:" 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所以,在他的童年里,那群大院子弟给了他多少快乐,书就同样如何养育了他的精神。
从军事史书再到经典小说,王朔没有不看的,也没有不读的。
也是从那里,王朔找到了更大的世界,
孤独、倔强、压抑、自我放逐的性格终究成就了现在的他。
中学毕业后,吊儿郎当的王朔走进了部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卫生员、操舵手。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王朔在仓库里写出了他的处女作《等待》。
王朔的文学天赋被上级重视,恢复高考后,他又开始练习写作备考大学。
那几年的王朔不停的写、不停的准备,也不停地等待。
没人知道他等待的是什么,外人只知道在他退伍后的几年时光里,王朔的路走得并不顺利。
退伍后,王朔并没急着写作,而是走进了一家医药公司担任业务员,
但王朔天生不是做销售的料,每个月他都完不成业绩。
为了赚钱,王朔和叶京开始倒卖收音机、墨镜,从广东便宜进,高价卖到北京。
赚了钱,两人吃了一顿涮羊肉。
可没成想事情败露了,眼看着公司要处罚王朔,他竟自己说:" 我不想卖命,我要去找自己内心的自由。"
离职后,他开过公司、做过生意、经营过小餐馆,但无一不是惨败而归。
那时候,他的钱包瘪瘪的,但他的骄傲却一直鼓着劲儿。
山穷水尽之时,他决定重提笔墨,当一个 " 穷酸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