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单元【纪录片盲盒】第三篇来了。
各种好玩的、实用的、开眼界的新奇纪录片,肉叔会不定时推荐给大家。咱们开始!
什么入学标准这么严苛?脑子灵光,长相俊美,名字还得好听。如果名字不行,还得带回家去改名。
就这样,120 名均龄 12 岁的孩子被选中,送出国留学。
数年之后,他们成为外国学校中最优异的学子,被洋人同学记录在文章《中国同学》里:
没想到,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一切中国学生 …… 他们让我心醉,成绩、运动都有出色表现。
他们也让我心碎——
女同学的目光只望向他们,觉得中国学生儒雅。心思完全不在我们身上 ……
这是 cctv 在 2004 年播出的 5 集纪录片《幼童》里有趣的一幕。弹幕上全是惊叹:
简直偶像男团啊。
他们,是历史上被清政府派遣国外的首批留学幼童。
这群人最小的只有八岁,传奇经历远不止一句 " 男生天团 " 那么简单。豆瓣 9.5,弹幕都是 " 看哭 "、" 致敬 " 的感慨。
# 时隔百年,我们为什么会被一群幼童震撼?#
这段历史绕不过一个人: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 1828 年出生在广东珠海一个小村子,距澳门仅四英里。当时,澳门已出现很多经商、传教的洋人,为这里开通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
容闳七岁时,父母把他送到澳门一个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办的学校读书。
他惊恐地躲了起来——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见到金发碧眼的西方妇女。
他很疑惑,为什么不能像哥哥一样去传统私塾念书,要来这?
容闳父母的初心已无从考究,他们或许只是想让孩子学点外语,方便经商。但容闳之后因此改变命运,甚至参与改变国家命运,一定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这条路并不顺利。
鸦片战争爆发,时局变动下,郭士立夫人回国。
容闳辍学回到老家打杂。
身边的人惊异于他能说外语,逗他:表演一段给你一捆稻谷。
此后,他几次通过背诵 26 个英文字母而轻松获得粮食。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容闳很快就会泯然众人。
幸好郭士立夫人没有忘记他,临走交代布朗牧师:
有机会复课,一定要找回这几个小孩来读书。
两年后,身为香港马礼逊学校的校长,布朗牧师真的重新找到容闳, 让他回到课堂。
容闳既学习四书五经,又学习英文写作、地理、声乐、几何、历史。
四年后,布朗牧师因健康想回美国。临行前,他宣布:谁愿意和他一起去美国完成学业就站起来。
一片寂静后,容闳第一个站起来了。
命运从那一刻,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后,18 岁的容闳从香港出发,经过惊涛骇浪的 98 个日夜,到达美国东部的孟松,开始了 8 年的留学生涯。
1850 年,容闳从孟松学校毕业,准备考大学。
当时他很穷,教会资助他的条件是去英国读医,日后成为传教士。
但容闳拒绝了,他立志要上布朗牧师的母校:耶鲁大学。
我想我虽然贫穷
还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的自由
无论我选择什么专业
唯一希望的,就是对我的国家最有益
后来,容闳不但如愿进入耶鲁,还学业优异,两次在英语课业上获奖。
但他很痛苦:
我的知识增加了,考虑的范围广泛了
我自己想到中国的老百姓那么痛苦
受到那么大压制
我没有受教育以前
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过日子
我接受教育以后,觉着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
我自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
我要为他们服务
当时,他和同学表志向: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
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54 年,容闳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位毕业于全球一等大学的中国人。
他也成为耶鲁的骄傲,其照片被悬挂在耶鲁的游客参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