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不知道上哪弄钱,没有钱。
但他不能让留学计划半途而废,于是咬牙从自己的海防项下给出了二十八万两银子。还指示下属要更加体恤远涉重洋的幼童,寄与他们无限期望:
增一分费用
必期一分功效
孩子们不负期待。
同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欧阳庚、詹天佑考入耶鲁。
詹天佑就读土木工程系,选学铁路专业。课程包括:德文、英文、物理、化学、测量、野外工程、凿岩工程学、水力学、天文学等。
他成为首位受严格系统近代工程科学教育的铁路工程师。
此后,又有二十多名中国留学生进入耶鲁。和中学时期一样,他们学习刻苦,运动与文化科都十分优异。
但随着幼童的西化加深,留学计划渐渐偏离清政府的预期。
为加强对幼童的控制,留学事务局要求他们必须三个月一次回局里听从宣讲圣谕广训,教导他们当清王朝的 " 顺民 "。
默认的底线是:象征大清臣民的辫子不能剪。
1877 年,史锦镛剪辫改装,被认定为西化过于严重,与其他三名同学被提前召回。
1880 年,容揆、谭耀勋剪辫加入基督教。并在召回途中逃跑 ……
同年,李士彬上奏 " 幼童留为异教 " 建议撤回留美幼童。
李鸿章无法左右大局,还是力保 50 多个进大学的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但 1881 年 8 月 21 日,所有幼童还是被召回了。
其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了大学学业。当他们回国下船时,众人视格格不入的他们若异类。
新闻舆论谴责和辱骂他们是 " 有害于社会无益于国家的人 "。
幼童之一的黄开甲回到汕头老家,已经不会说家乡话的他被仆人拒之门外。他只能大喊爸妈,比手划脚地求情才终于进了家门。
即便环境险恶,这批孩子依然发挥着一贯的优秀。
后来,他们中七成的人被李鸿章召集到北洋,参与洋务事业。
开平煤矿、中国第一条铁路、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
当年的幼童里,很多人成了电报业的开山鼻祖和创业英雄。
不少人都在历史上留名,如:
张之洞幕僚,后为晚清外务部尚书的梁敦彦;袁世凯幕僚,后为北洋大学首任校长的蔡绍基;任盛宣怀秘书,还曾任招商局经历的黄开甲;
终生服务中国矿业、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的吴仰曾 ……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林泰曾等也是当年的留学幼童。
无疑,这群留学幼童后来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他们之所以让后人震撼,不止于在外取得优异学习成绩、回国后又尽自己所能,做出的实绩。
更在于——
在个人于时代洪流而言显得极其渺小时,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出国前,他们看似是朝廷的天选之子。
实际上派出的 120 名幼童中,没有一个满族子弟。
飘洋过海充满未知的风险,所幸,他们抓住了机遇。
本质上,他们就是清王朝的实验品。
为了把握命运,他们漂泊他乡,从未放弃力争上游,刻苦学习。
刻苦到什么程度呢?
天才少年潘铭钟,十五岁就进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
但入校一年后,因学习过度刻苦而病逝。
他被埋在哈特福德公墓里,120 年来从未有过家人曾到此凭吊。客死他乡,但他的孤勇后世难忘。
回国后,因清王朝迂腐,这批学子被大材小用,甚至白白牺牲。
1894 年甲午年,广东水师的广甲舰,舰长和大副都曾是留美幼童。但他们被委以何等大事呢?
为皇帝、太后运送贡品荔枝。
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王朝的策略是 " 保船制敌 ",同时兵舰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