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曹操的荧幕形象逐渐从 " 奸臣 " 成为 " 枭雄 ",虽然仍有狡诈一面,但也放大了其才略和魄力,更有剧集直接以《英雄曹操》命名,立场的变化展露无疑。
不过,三国题材的剧也好,电影也罢,实际上都佳作甚少。据毒眸的不完全统计,在 26 部三国剧(一部未播出)中,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只有6部,其中还包括内地版《诸葛亮》、蔡少芬版《洛神》这些知名度极低的剧集。
更多的三国剧处于 " 无人问津 " 的局面,悄无声息地开播,不声不响地结束,即便是评分在8以上的《军师联盟》,收视率也并不如人意。
如果将三国剧的受众简单地划分为 " 三国迷 " 和 " 非三国迷 ",答案就一目了然。
对于 " 三国迷 " 来说,94 版《三国演义》全而精,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后来者很难颠覆他们的既定印象。高希希曾和易中天聊起过有关三国剧的话题,易中天告诉他:" 谁拍三国都拍不好,因为既不能全照着《三国演义》拍,也不能全按《三国志》拍。"
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大多是 " 考据党 ",对作品要求也更高。《风起陇西》近日因为台词处理得过于白话而引起争议,剧中出现的诸如 " 外勤 "" 案情分析会 " 等词被网友调侃为 " 社畜专用 "。
路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原著就是很轻快的、口语化的笔触,并没有追求某种语境的还原,因为那个时候的语言并不能用到艺术创作当中。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希望从语言风格上和观众拉近距离。
早在 2010 年,新《三国》就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因为多次出现 " 司马将军 "" 天子陛下 " 等不属于三国时代的词汇而受到观众诟病,还有不少 " 穿越流 " 台词,比如出自唐代的诗句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和出自明末的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等等。
有不少 B 站 UP 主以 " 新三国搞笑台词 " 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最高播放量超过 200 万,比较经典的是陈建斌饰演的曹操 " 表白 " 赵云的名场面:" 自从吕布死后,天下再无这等战将,我爱死他了!"
对所有历史剧来说,台词的处理都是个难题。《雍正王朝》《英雄曹操》的导演胡玫认为,历史剧的台词设计应当 " 在力求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用最现代的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和结构 "。
而对 " 非三国迷 " 来说,三国背景的剧,即便嫁接了言情、权谋和谍战元素,也仍然具有一定 " 门槛 "。在《军师联盟》收官后,该剧制作公司的制片人曾公开表示:" 老实说,我们不会再做《军师联盟》这种剧了,再做这个题材,也不会朝权谋去做了。因为很不好卖,不好发,收视率也不好。"
对于一部投资将近4亿,耗时近一年的剧集来说,《军师联盟》的回报率着实不算高。无论是网播量、收视率还是话题度都差了一口气,CSM52 城收视率也未破 1%。
优酷指数显示,《军师联盟》的男性观众比例 58.4%,高于女性观众将近 17 个百分点,而同期收视率排在前列的《楚乔传》和《我的前半生》,则毫不意外地圈住了更多被视为观剧主力军的女性用户。
为了贴近当下受众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三国剧开始引入 " 职场 " 元素。《军师联盟》的导演张永新就曾解释过该剧中的 " 职场文化 ",并将《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比喻为三国时代的 " 职场人 "。在他看来,单纯地讲述一个发生在两千年以前的故事,必然充满腐朽感,《军师联盟》的意义应该是 " 能让现代观众看到感同身受的东西 "。
早在《甄嬛传》热播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将宫斗剧与职场剧做类比。在宫斗剧里,嫔妃们的 " 后宫 ",就是当代职场的缩影。区别在于,宫斗剧的本质是在有着鲜明职场隐喻的环境中,满足当代年轻人对 " 逆袭之路 " 的幻想,是流行的 " 爽剧 " 模式。
而当这种隐喻嫁接到动荡不安的三国时期,无论是像司马懿这样的真实人物,还是《风起陇西》里虚构的 " 陈恭 " 和 " 荀诩 ",都生活得如履薄冰,很难上演超越历史的 " 爽剧 " 情节。
对历史故事的影视改编,归根结底是对当下文化的改编。90 年代,《三国演义》是全民剧,能吸引所有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21 世纪初,在《易中天品三国》和《水煮三国》的影响下," 职场 " 和 " 权谋 " 的逻辑被引入,影视化改编也走向英雄主义情结和平民化视角叙事两条路径,满足了大众对三国的新想象。如此看来,在当下的语境里,三国剧想要再次与时代发生共振,似乎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