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 深刻 " 和 " 商业 " 怎么调剂到一起,是一个难题,不是每个创作者都能把握好,尤其是在以任用新人创作者为主的光线。比如同样讲校园霸凌的《悲伤逆流成河》,豆瓣仅 5.8 分,在有着原著 IP 加成的情况下,最终也只收获 3.57 亿票房。
总的来说,大胆任用新人导演和新人演员,为光线生产中小成本的青春片提供了前提,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经验有限,操作更复杂的故事时力不从心,难以突破天花板。所以,流水线的成品,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商业决策下的必然。
对于光线来说,也早已经过了需要再拿青春片作为招牌摇旗呐喊的时刻。在许多公开采访中,光线不断阐释自身除了青春片和动画片之外仍有多元的类型储备。但光线财报中提到:" 为应对疫情反复对电影市场规模及票房的不利影响,公司会继续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增加中小成本影片的制作,适当控制高成本影片的数量,减少影片的市场风险。"
可以见得,在中小成本仍占主导的思路下,青春片始终是最适配的类型之一。或许网友们所说的 " 批量复制 ",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