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一次成功的会议有多难?
准备场地。
约好时间。
召集人员。
讨论议题。
……
等等,怎么回事?进错号了吗?为什么 Sir 要说开会?
因为今天要讲的电影,它的全部故事,就是在讲——
一场成功的会议,是如何举办的。
片子里为此所耗费的脑细胞之多。
你甚至可以当生意经来看——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01
万湖会议记录——精英会议教科书
先看一场 " 完美 " 的会议是怎么召开的。
一,前期准备
选址要求:风景优美
最终方案:万湖别墅区
选址人简述:
尽管一月的气候并不十分宜人,空气中透露出一点清冷的味道。
但大万湖边的风景,是当地一绝。
住在这里,早上醒来拉开窗帘。
成片的树林掩映,远处的白云,高山依次倒映在湖水上。
即使放到现在,这里也是当地最知名的郊外度假景区。
如果是五月节,八月节,每到周末,肯定是游船如林,人流如织。打闹嬉戏,到处都是快活的气息。
相信肯定会让参与者心情愉悦。
二,会场安排
参与人数:15
官级:实权要害部门的非高阶官员
文化水平:一小半都有博士头衔
负责人简述:
从一大清早开始。
就要沟通嘉宾到达时间,安排停车位、排列座位顺序、摆放姓名牌、安排会议记录、以至于根据喜好通知厨房准备早餐、午餐、茶歇、甜品等等 ……
有些事务事情更繁琐——
比如,xx 不能和 xx 坐在一起,因为他俩会闹矛盾。
比如,xx 对 xx 食物有忌口,厨房必须得调整食谱。
比如,xx 容易话多,那尽量少给他发言机会,免得他耽搁会议进程。
比如,xx 身份很重要,就安排他离主席台更近一点,以便交流意见。
都要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会议流程
讨论议题:后详
存在问题:部门争议
书记员简述:
再圆满的准备,当会议一旦召开,意想不到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这一次也不例外——
" 我们大区已经为各大部门的积压贡献了处理场所,竟然还得不到一个‘本地区可优先处理’的保证?这太荒谬了。"
觉得任务分配不公的发言者呛声。
但这不是第一次:
" 我很怀疑物流能力能不能 cover 住这么大的运输量。"
有人对物流效率提出质疑。
" 我很担心处理积压货物的费用会不会影响年初计划的预算开支。"
有人对成本预算表示担忧。
更有甚者直接威胁,对前景蓝图表示悲观。
" 如果这批货物处理不了,我们会不会都要玩完?"
更别说,还有各个部门之间的倾轧。
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1、先抓大后放小,先达成共识,再解决分歧。
2、然后找到质疑者单独沟通,妥协也好,让利也罢,通过闭门交易达成共识。
3、接着回到会场,指出当下大家应该同舟共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并表示主动担下了更多的 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