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动作,说服了大部分与会者。
四,会议结果
目的:达成
评价:圆满结束
主办人自述:
从任何角度看。
万湖会议都是一场胜利而伟大的会议。
会议地点风景优美令人舒适。
会议进程安排得体,餐点可口,让与会者心情舒畅。
而在会上,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偶有争端,但都是君子之争,有尺度,有原则,风度让人敬佩。
会场内外洋溢着快活的气氛。
最后,还能让与会者达成广泛而又坚定的共识。
可以说,除了会议目的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简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 " 开会教程 "。
……
等等。等等。
什么目的?
害,别太放在心上。
只不过是,如何杀死 1100 万犹太人罢了。
02
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万湖会议,二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会议之一,召开于 1942 年 1 月 20 日。
参与者都算得上位高权重。
党卫军的将领,总理府的秘书,司法部秘书,内务部秘书,犹太人事务办公室的主任,以及波兰等占领区的代表等。
普通人熟悉的德国纳粹名字,几乎没有。
但这些,都是犹太人大屠杀的直接责任相关者。
因为会议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简单明确——
如何处理国内与占领区的犹太人。
某种意义上说,《万湖会议》不像一部电影。
它改编自一份未来得及销毁的会议记录。
影片全程都在开会。
讨论如何处理犹太人,尤其是处理的细则。
比如为什么处理?
有人抱怨:
这些犹太人太多,在多地已经出现了积压状况,粮食还出现短缺,如果再不 " 处理 ",总不能看他们活活饿死吧。
比如能不能处理?
有人质疑:
从 " 处理 " 德国犹太人,到 " 处理 " 全欧洲犹太人,1100 万,我们是不是有些贪多嚼不烂?
比如谁来处理?
有人担心:
本来就还在打仗,1100 万人的转运工作,1100 万颗子弹,会不会影响前线的后勤补给?
是的。
与会的这些人,讨论的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做。
是先东后西呢,还是先德国,后外国。
是用安乐死,用子弹呢,还是用毒药,杀虫剂,或者毒气?
甚至,如何设置焚尸炉风向,不要让烟尘影响当地居民都被考虑在内。
这种严谨和认真,非常有德国人的气质。
却唯独看不到:
人。
因为所有人讨论的基础。
都只是一串串数字。
和数字背后的经济成本。
当然,与会者也不是完全的丧心病狂。
会议上也有刺头。
彼时担任内政部国务秘书的施图克特博士,全程对于主持人海德里希的不少言论,都阴阳怪气。
怼立法。
怼用人。
怼草率决定。
但如果你以为,所谓敌人的敌人可能会是朋友的时候。
Sir 告诉你,这位施图克特博士,正是纳粹关于犹太人法律的制定者之一,而他的建议,比起海德里希的处理,似乎更加无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