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首届中科院唯一的女性院士,中国妇产科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林巧稚院士参加工作时,社会对女性抱有深重偏见。
为了挑战这种「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她决心投身医疗事业。
签下协和医院「工作期间如果结婚生子,就不能继续工作」的协议。
林巧稚一生未婚,潜心研究,耐心实践。
开辟了产科、妇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等相关专业,组织大规模宫颈癌普查。
还编写科普读物,提高彼时广大农村妇女对女性健康的认识。
甚至为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法等建言献策。
林巧稚对于中国女性的意义,更像一颗为女性保驾护航的启明星。
但媒体在叙述其成就时,却总是局限在「万婴之母」的称谓上。
并且往往与男性科学家的名字捆绑出现,「钟南山的姑婆」「袁隆平的接生大夫」。
吴健雄,核物理学家。
1956 年,李政道、杨振宁两位科学家提出了在 β 衰变中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假说。
而成功验证这个假说的,就是吴健雄。
没有她的研究,李、杨的理论只能是构想。
但诺贝尔奖花落李、杨两位科学家,吴健雄几乎被遗忘。
如今,她被称作「东方居里夫人」「物理学第一夫人」。
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跟随前面二位男性科学家才能出现在公众视野。
在接受采访时,吴健雄对错失诺奖表现出良好的风度,但内心也会有失落。
在跟友人的信件中,她说:
「当我的研究因为某些原因被人刻意忽视,依然深深伤害了我。」
黄令仪,中国龙芯之母。
开辟半导体专业和相关的实验室。
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 CPU 芯片。
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节省上亿元科研经费。
但当媒体渲染其成就时,却只是将其称为「长相普通的中国老太太」。
而屠呦呦获颁诺奖之后。
也一度被质疑是「三无科学家」,被媒体描述为「一个快 85 岁的老太太」。
周迅在《功勋》中饰演屠呦呦
我们承认时代的局限性,也理解观众喜欢反差感的心理。
但为了流量,抹去她们的姓名,削弱她们的贡献,未免太过不公平。
这也势必会带来恶性循环,加固可笑的偏见:
女性科学素质弱;
女生不适合学理科;
女性科学家贡献少;
真功实绩朴素的是「山东大姐」,有颜值的才女则成了「学媛」……
母亲节刚刚过去,我们歌颂母亲的崇高。
但也希望,每一位女性能够挣脱标签。
「xx 之母」也好,「xx 夫人」也罢。
这些称呼背后,是一个个被模糊面目的杰出女性。
请归还她们姓名。
如实叙述她们的成就,也没有这么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