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几条言行,是不是够炸号一百多回了——
一,妄议国家人口趋势;
二,宣称要向社会 " 投毒 ";
三,公然叫板,还恶意反对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 ……
最近这人就没消停过,一直活跃在热搜,奇怪吧。
关键,人家还是首富——
马斯克。
可不是 Sir 危言耸听,不信你自己看看。
警告称,日本除非出现变化致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否则日本最终会不复存在。
发推说,准备买下可口可乐公司,再往里面加点可卡因。
还说要在俄乌战场,把星链技术开放给乌克兰军队,帮助他们定位俄军。
看得网友忍不住惊呼 " 这是可以说的吗 "。
马斯克甚至还直接买下了推特。
以防被禁言。(bushi)
Sir 愿称之为世界第一疯批企业家。
当然,越不循规蹈矩的人,故事也就越令大众好奇。
最近就有一部关于马斯克的纪录片。
不聊那些虚的,只关于容不得半点含糊的硬核技术。
比起一个人说了什么,他实打实做出了什么才更有说服力。
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马斯克是如何——
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马斯克创建的 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如何在二十年间,从疯狂的设想,到一次次惨烈的失败,再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明日之星。
携手拍出《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的金国威和伊丽莎白 · 柴 · 瓦沙瑞莉夫妇,热衷于对超越身体极限的记录。
这一次,则是人类想象力、信念感和协作创新的极限。
01
为什么说回到?
因为对美国来说,这是撤出之后一次声势浩大的重整旗鼓。
2010 年的《地心引力》。
女航天员遭遇事故,最后来到国际空间站向中国人求救,才得以回到地球。
当年很多人觉得这个情节在讨好中国观众。
但事实上," 寄人篱下 " 才是美国航天员的常态。
不管是求助中国还是别的国家,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当美国宇航员被问到,给想成为宇航员的孩子什么建议。
她的回答是:
学好俄语
因为美国航天员要去到国际空间站,就要跟俄罗斯买票。
每人 8200 万美元。
你说美国人自己怎么不上?
佛罗里达的发射场拆除了。
在航天领域,美国已经 " 不做大哥很多年 "。
1969 年阿波罗登月。
1981 年开始,哥伦比亚号开启了 " 航天飞机时代。"
再之后,建国际空间站,送哈勃望远镜上太空,如火如荼。
可灾难,打破了人们的乐观和进取的决心。
1986 年挑战者号升空爆炸。
2003 年哥伦比亚号返航解体。
这两个航天史的灾难,在电视直播下发生,给大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梦魇。
在舆论的反对下。
也因为运营成本、危险系数过高,短期内却收益甚低,航天飞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就在官方的航天事业偃旗息鼓的时候。
一个人,竟然想挑战整个国家。
2002 年,搞电子支付起家的马斯克,自掏腰包一亿美元,创立了 SpaceX。
当然,他那个时候也算得上超级富豪了。
但一个亿,对于航天工程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就当是富人买个天价窜天猴,自己烧钱偷着乐吧。
烧完就完了。
谁能想到,6 年后,一支火箭成功升空,在一片沸腾声中,新闻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