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第四个成功将卫星送上太空轨道的实体。
分别是哪四个呢?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马斯克。
02
一步一重天
马斯克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他成功发射了卫星。
更在于他宣告航空领域开启了崭新的——
民营时代。
但。
把航天权开放给私人企业?美国一开始可没那么好说话。
想想看,万一富翁飞到了月球,到那里卖地皮了怎么办?
更关键的是。
堂堂 NASA,根本不相信一家小公司能代替他们做事。
美国航天业,已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潭。
在讨论马斯克的提案时,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也出面了。
老爷子颤颤巍巍被扶上来,当面就给马斯克泼了一盆冷水。
当年,阿姆斯特朗是代表人类探索未知的英雄,也是马斯克的偶像之一。
可是当初这个脚步走得最远的人。
今天却站到了宇宙探索的反面,好像是在捍卫一个时代,固有的领地。
马斯克说到这一点,尤为伤心。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无经验、无资金、无保障。
三无企业,承办地狱级难度的工程,属实孤勇者了。
回到太空,如果不是一句空话,一定是西天取经般的故事。
从零开始造火箭,就像把大象装冰箱,也总共分三步。
《回到太空》以三次事件为节点,记录了行业小白到巨头的二十年创业史。
第一步,把火箭送入轨道。
这是最基本的,火箭要会飞,还要飞入轨道。
但这一步,SpaceX 走了 10 年。
那时候还很瘦、但隐隐要秃的马斯克(青春版),破釜沉舟地对记者和员工放话:
" 我有一亿美元,可以飞三次,三次不成功,我们就放弃。"
最开始,团队更像一个小作坊。
虽然造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但很多零件组装,全靠手工。
前路渺茫,可所有人干劲十足,几年时间,新火箭 " 猎鹰 1 号 " 从无到有。
然而,火箭工程是无情的,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十年心血,也可能 30 秒灰飞烟灭。
一年又一年,三次飞天,全都失败了。
没有谁,能够承受这种打击。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结局了。
可马斯克把大家聚在一起,出人意料地说:
用最快的时间,再发射一次。
他把所有身家都压上,看起来很冷静,却点燃了所有人。
最后一次发射,你可以看到,坐立不安的马斯克,紧张到咬紧腮帮子,大飚脏话。
火箭也终于,真的飞入了太空。
SpaceX 拿到了 NASA 的资金,也打脸了所有不看好的人。
第二步,火箭推进器精准着陆。
虽然出任首席技术官,马斯克对太空的热爱是很朴素的。
技术的部分,只能招兵买马,交给更专业的人。
但一开始,他的脑回路就和常人不一样:
既然是成本问题,让航天事业止步。
那咱们就从节省成本入手,火箭能不能回收重复利用呢?
△ 到猎鹰九号,火箭的发射价格已经很低
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助推后,会掉落回地面,变成废铁。
如果可以完全重复利用,那太空飞行的成本,将至少节省 100 倍。
但这种科幻操作,要在现实中发生,意味着:
把一个摩天大楼大小,重达 30 吨的东西,安稳而精准地降落在海上,一个特别小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