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孔昭绶智慧地平衡校内校外关系,处事公正,以及开明的教育方式,才让当时的第一师范齐聚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杨昌济
杨昌济先生让大家熟知的身份是毛泽东的岳父。但当时的他早已是学界有名的大师。他思想开明,是维新变法的维护者;他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还编译了《西方伦理学史》,更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等书,因世居板仓,人称“板仓先生”。

剧中杨昌济形象
剧中的杨昌济还温文儒雅,学识渊博,出口成章。比如他在接到孔昭绶的聘请时,在被孔昭绶临时拉去评判毛、蔡二人的文章时,他的点评有理有据,评价蔡和森的文章“文笔流畅,逻辑严密”,但稍欠起伏;评价毛泽东的文章是“豪气冲天,胆识惊人”,但遣词用字粗糙了些。这些评价将二人文章的优缺点都讲了出来,最后让毛泽东排第一也令人信服。

杨昌济评毛泽东文章
杨昌济给一师的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立志”。

他尊重学生们的每一个梦想,鼓励大家:就算是天真得不切实际,或者平凡得不值一提,都不妨一说。然后他听到了易永畦想当关云长大将军,全班哄堂大笑,但他这样评价:
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是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
王子鹏觉得自己只想当一个老师教穷孩子知识的理想很渺小,但杨昌济却给予了肯定:
王子鹏同学,其实你的理想并不渺小,相反,你的理想非常崇高,任何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种善良而不计回报的奉献。的确,只靠施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想要当一个老师,以后可以去教那些上不起学、念不起书的孩子们,让他们懂得自食其力,不用再靠要饭过日子,我希望你能实现你的理想。
总之,听到远大的理想,他会给予鼓励;对那些平凡的理想,也不嘲笑;有他不认可的,他也不会横加指责;遇到没有梦想,尚在迷茫的,他会鼓励他们去寻找。当被学生问到他的理想时,他亦侃侃而谈,在黑板上写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说:
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这一堂课,值得我们去听一听。
通过这些事,这些话语,杨昌济惇惇学者、教育良师的形象就立了起来。
刘俊卿
以前编剧就说过,刘俊卿是虚构的人物,是群像,他代表了一些人。
剧中的刘俊卿出生贫寒,父亲是个卖臭豆腐的,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妹妹进了王家当丫鬟,父亲要去借高利贷。剧中出生贫寒的学子有很多,比如蔡和森、易永畦,一个给别人擦鞋,一个当过鞋匠,但就刘俊卿特别自卑,且又要强。

入学时,把父亲当挑夫
刘俊卿的父亲为了让他好好读书,从不让他做半点家务,觉得“他一个读书人哪里会做这些”。这其实是中国旧社会一直以来的恶习,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刘家没有条件让他只专心读书,刘父只能牺牲自己和女儿,只为供出个有出息的儿子。刘俊卿的成绩是很优秀,但他的其他品德却非常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