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太阳底下无新事
2022 年整个内娱静悄悄,新作平淡,考古盛行,往事里的嬉笑怒骂,显得尤为动人。
恰逢此时,献礼音综《声生不息》播出,港乐回到话题中心。
作为香港回归 25 周年、TVB 成立 55 周年的献礼节目,《声生不息》的选歌思路很清晰——一是以林子祥为代表的 80 年代普通市民心声,一是新世纪陈奕迅为代表的港乐金曲。
借着《声生不息》,曾比特、炎明熹等新声代在内娱刷新认知。稍稍关注香港娱乐圈,会发现香港饭圈正在进行时,势头不比前几年的内娱弱。而大陆对香港娱乐圈的印象,依旧滞留在八九十年代顶多到世纪初。
港版创造 101(《Good Night Show 全民造星》)造出顶流,顶流名字做成的虚拟货币炒至四百多美元。疫情挡不住香港追星女孩的步伐,4 月 30 日街头人声鼎沸,顶流姜涛过生日,灯牌亮遍全港。
有趣的是,港版 101 播出时,秀人们唱的,竟多是国语歌。比如汪苏泷的《小星星》,GAI 版本的《爱如潮水》,薛之谦的《病态》,华晨宇的《我管你》,张艺兴的《sheep》……
内娱一面怀念曾经的港风,一面反向灌输香港娱乐圈实锤。
乍一看,世纪末是内娱明星去香港求发展,现如今港星北上不再稀奇,世纪末是港乐港片席卷神州大地,如今内娱就连口水歌都成了港版 101 的燃炸舞台。
其实把时间线拉长个一百年,会发现不是时移势易的境况颠倒,而是太阳底下的旧事重来。
若把香港娱乐发展看作爬山历程,那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南下,是铺路期。1960 年代起,港人自我身份和文化价值认同后,本土文娱产业进入登山期。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登至顶峰,其后巅峰余韵十载,再往后,容量过小的市场,内容又呈圈地自萌状。
残余造新兴,新兴变主导,主导示弱后,又成残余状。
周而复始,港乐生命,便如是。
02
行至山下,多方文化启蒙香港
看民国剧,国际饭店、西洋乐队、唱片机,是上海大亨生活情调的必备要素。
这倒也非刻板印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被称做「东方爵士乐之都」,十里洋场霓虹闪烁,五六百西洋乐师结伴前来。美国菲律宾俄罗斯人带着风琴、钢琴、伸缩喇叭和小号,甚至纯正爵士乐队中不准入的夏威夷吉他,在上海滩爵士乐队里也混成独到特色。
西洋文化风靡的另一面,是中国时代曲的盛行。
帝制推翻后,社会方方面面在求新,音乐自然包含其中。在蔡元培支持下,音乐家萧友梅在北京办了音乐学院,后因种种复杂原因,音乐学院南迁至上海。
教学土壤和新文化兼备,新声蓄势待发。
虽突破文言戏曲唱腔,采用白话自然唱腔的乐曲新风曾被学界批为靡靡之音,但朗朗上口门槛低传唱度高的时代曲,还是迅速在国人中得到拥趸。
典型如田汉、聂耳们的创作的各种中华新风。
至孤岛时期,上海的电影、音乐在炮火中南下,随着唱片公司联华、百代等南移,胡蝶、周璇等歌星把国语歌带入香港。
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本土居民大多是广东人,说粤语,听粤剧粤曲。战火锋菲的年代,殖民性让香港曾经当过临时的避风港。
当时香港有线广播电台丽的呼声,有英文蓝色电台和国语银色电台,蓝色电台播欧洲流行的英文歌,银色电台播上海创作者谱写的时代曲。
两股声音交织,夹击了本地的粤剧粤曲。
无线电和留声机让音乐触达万千听众,以往去现场听粤剧粤曲的习惯被颠覆,新载体带着新内容,轰隆隆撼动了香港本土早年的音乐习惯。
50 年代以后,天时地利人和让香港上空飘着自由多元文化因子,欧美和传统中国兼收并蓄,文化杂烩的另一面,是民众内心漂泊中,对脚下土地并无归属感。过客心态造就了国语和英语齐飞,粤语歌被当成难登大雅之堂的口水歌,在民间低吟。
1959 年,邵氏兄弟来到香港打造东方好莱坞,虽然起初在拍国语片,但面向大众的媒介,开始加速变化起来。
先是丽的开始提供有线电视服务,接着商业电台开始运营,大众接触文化的渠道增加,同时,反应香港市民生活的内容,也开始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