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熟悉的那个盛世在缓缓拉开大幕——梅艳芳当百变天后,叶倩文唱侠女飒爽,张国荣和陈百强是双子星,谭咏麟称霸歌坛。
另一面,以 Beyond 为代表的的原创乐队异军突起。
有人唱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有人将视阈拉到社会关怀,有人探讨人性,有人就社会现象调侃戏谑。
朝气蓬勃中,融合文化里,山巅风光一片大好,英雄尽风流。
04
巅峰余韵,唱片公司变推广公司
但风流最终,逃不过雨打风吹去的命运。
市场需求和创作能力之间,永远是有矛盾的。
我们如今常说内娱,节奏太快了,种种粗制滥造,种种重营销而轻实质。其实 80 末的香港,也暗藏着这个隐忧。
但当时生产力蓬勃,唱片行业大盛,呈现出歌星多、作词作曲人多、销路高的盛况,产业没把隐忧当忧愁。
销量水涨船高,整条产业链上下收入都在增加,而创造销量的歌迷,在无形中伸手要更多话语权。这与清朗之前的饭圈乱象如出一辙。
著名的「谭张争霸」发生在此时,虽然谭咏麟张国荣均公开呼吁粉丝不要引战,但战斗中的粉丝,眼中非黑即白,对家比阶级敌人更可恨。
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谭咏麟 1987 年宣布不再领任何形式的奖项,张国荣 1990 年举办完「告别歌坛演唱会」也呈隐退状态。
浮躁不止于听众,香港作词作曲协会,加入了好多兼职类选手,精力不全付,质量难保障。
几相叠加,折损的,又何止谭张二位。
巅峰既过,疲惫尽出,虽然民选节目每年依旧,但新的天王天后,补位依旧难。
到了 90 年代初,梅艳芳先是宣布不再领荣誉奖项之外的奖,紧接着暂别舞台,1991 年离开,到 1994 年才复出。
如日中天的人相继隐去,初代歌神亦见好就收,许冠杰于 1992 年退出歌坛。
一些悲伤的事情也在发生,1992 年车祸成植物人的陈百强,在 1993 年深秋时节与世长辞。
当年六月初夏,黄家驹在日本意外摔下舞台。葬礼上《谁伴我闯荡》响彻云霄,「前面是哪方,谁伴我闯荡,沿路没有指引,若我走上又是窄巷」。
这一年乐坛无幸事,港中文学生黄伟文开始了自己的填词生涯。
热火的余韵犹在,消费市场的民众短暂伤心后,并不会停止对流行音乐的渴求。为适应市场,港媒另辟蹊径,造出「四大天王」的概念填补空缺。
天赋型张学友,努力派刘德华,温润的黎明,跳舞很棒的郭富城,四种辨识度各异的型迅速占据人们的感官。
后来看 2015 的内娱四大流量,总能想起当年的四大天王,也是意气风发的美好少年,只是这一次,没有《吻别》飘去欧洲,也没有《忘情水》击打内娱的心。
四大天王狂飙突进时,卡拉 OK 走入市民生活。为让普通人模仿更容易,唱片公司有意识缩窄音域,降低歌唱难度。
流行歌曲彻底深入大众生活,音乐的观赏性却被默默牺牲了。
到陈奕迅杨千嬅参加歌唱比赛的 1995 年,歌坛已然世风日下。50 万做唱片,100 万用来营销。
浮躁不再隐于皮下,好风光乍聚乍离,即便一追再追,亦只可追忆不可追。
05
往后每一步,都是下坡路
站在巅峰俯瞰过的人,下山路必定走得更艰难。视阈窄了,风景少了,影响力降低了,下山路上依旧有起伏,但相比巅峰壮阔光景,难免萧索。
生于 Z 时代的人,看 2000 年代的港乐,依旧觉得金曲频出,但复盘过巅峰,就会承认好落寞。
陈奕迅是新千年之后,唯一一个,两岸三地、千家万户、人人承认的新天王。谢霆锋的认知度在,不过大众更关注的是他的家世、绯闻。至于他的才华,沧海遗珠罢了。
杨千嬅也好,容祖儿也罢,谢安琪们业务能力能打,长情粉丝不缺,但要论影响力,纵然作为港乐发烧友,我也不得不承认,她们离天后级别,距离依旧有。
至于张敬轩、梁汉文、周柏豪、陈柏宇,要更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