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没这么美好。
大部分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永远没办法接受自己。
我想起《我的巴比伦恋人》中,那个小时候写玛丽苏小说,却被逼着当众读出的女主角。
而立之年,她事业有成,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依然在面对感情时,如临大敌。
因为曾经不被包容的青春期萌动,还像鬼魂一样缠绕着她。
因为儿时的欲望被定罪,让她早已把 " 爱 " 这个选项,从人生中彻底删除。
遇到真心喜欢自己的人,她下意识地把对方往外推。
这种纠结又敏感的样子,像极了每一个在感情中手足无措的你我。
所以你看。
所谓的 " 预防早恋 " 教育,比起教育,更像是一场对青春的不留退路的 " 围剿 "。
而最终的结果便是——
不仅压抑了青春期孩子的欲望,更是彻底浇灭了我们心中关于爱的所有想象。
让爱 = 羞耻,恒久地留在了我们印象里。
不懂如何去爱,成了 8090 一代的时代病症。
于是,好多人对感情总是拧巴又无力——
嘴上说着 " 独美勿 cue",心里又无比期待一段美好甜蜜的亲密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启。
可大人不管这个,小时候不能早恋,但大学毕业你就要相亲、结婚生子,仿佛懂得爱是一件易事,收获一段圆满的婚姻也小菜一碟。
但你我分明知道,不是的。
爱不是简单的过家家,更不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就成双成对到白头。
它关乎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和他人构建连接,如何看待自己。
和做数学题不同,即使天降学霸,都不能保证自己得到满分。
有的人弥留之际,都仍旧在这场游戏中竹篮打水,两手空空。
爱是一个可能需要我们穷尽一生才能习得的深刻命题。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的教育。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 " 爱的教育 "?
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小说,堪称一代人的 " 爱的启蒙 " ——
杨红樱的《男生日记》和《女生日记》。
《男生日记》和《女生日记》,分别以两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主角,写下了两个人彼此欣赏、喜欢和靠近的全过程。
青梅竹马、总角之恋,他们之间的互动无关任何性欲,只是单纯的美好和温暖。
下雨天,两个人放学都没带伞,男孩就脱下校服蒙在女孩头上,然后笑嘻嘻的告诉她:
" 我给你伞啊。"
漫天的大雨,落日的余晖,顶着校服奔跑的少年少女的背影 ……
少男少女之间流动的真实又微妙的情绪,是一种青春限定的、千金难买的快乐。
这种不被限定的、单纯美好的快乐,无疑是一种养分。
在彼此的陪伴下,男生懂得了什么是担当和责任,女生也学会了如何表达爱意和体贴。
这种关于爱的教育,没有充满指责和强制。
却能让孩子看完,深深地记在心里,努力成为和主角一样的人。
最让人感动的,还有杨红樱笔下的青春期。
比如女主角开始发育后,在镜子里观察自己的身体的部分。
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好奇、惊讶、开心 …… 唯独没有羞耻。
是一副没有被规训和审视过的、野蛮生长的女孩的模样。
《女生日记》里,还有班主任给同学们科普月经的描写。
小男生们听到月经的描述害羞地低下了头,班主任没有听之任之,反而说:
" 这些知识你们也要知道,因为你们的母亲,未来的妻子,女儿也都是女孩子。"
这种内容已经超越了爱的教育,包含着关于性的启蒙,也或许是我最早见到的跟女性主义有关的言论。
可惜,从此之后,少年之恋在此后的出版物中近乎绝迹,甚至在截然相反的路上越走越远。
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快乐星球》里,主角乐乐上芭蕾舞兴趣班前,妈妈竟然千叮咛万嘱咐 " 少和那些女孩子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