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使得人类下意识选择逃避自己的脆弱,继而逃避生活的无常,最终丧失的则是每个人作为一个自由个体的无限可能。
电影中,穿越而来的 alpha 老公告诉母亲,所有宇宙中,一无所成,且与家庭关系糟糕的她是最失败的那个,但也正因此,她成为了最可能拯救宇宙的那个。
最终,也正是体验了几乎所有宇宙,母亲充分感受到了,不同选择会引向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即,正视个体的脆弱与生活的无常,乃至个体之于宇宙的渺小与虚无,才能真正摆脱 " 自欺 ",坚定并忠实于自己当下的选择。
随之获得的,自然就是活着的意义。
海德格尔曾说,
根据我们的人类经验和历史,至少在我看来,一切至关重要和伟大的东西,都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有一个家,并且植根在一种传统中。
对应到电影中的女儿,站在一个更高、更深刻的维度,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女儿在每个宇宙对母亲的找寻,本质上也是凭着对家和传统的本能,在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
这便引出了正视自我之后的第二层意义:
一个社会人的所有选择,都无法脱离关系而独立存在。
英国作家莎拉 · 贝克韦尔在《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中曾写:
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其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个故事中,母亲终究无法对女儿放手,哪怕成为石头,也要随着女儿一同滚下山崖——此刻,我们与其将之理解为深植东亚家庭的变态控制欲,不如看作那是一个已经找到存在意义的个体,对另一个即将坠入虚无的迷失个体的努力挽回。
于是,当我们跳脱出母女和家庭这个叙事主体,以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故事,那么其对活着与存在意义的探讨,还是有着相当的野心。
3.
遗憾
可惜的是,哪怕是这样极具野心的表达,对多数观众,还是淹没在一个具体家庭的鸡零狗碎之中。
正因为没能对母亲、女儿的遭遇给出更深刻、更本质的解答——即从一个父权家庭,延展到整个父权社会——最后的 " 以爱之名 " 难免就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妈的多重宇宙》最遗憾的地方,但在我看来,这遗憾却也注定是无解的。
因为商业电影,必须考虑叙事效率、娱乐输出等保证成功的基本元素,除了个别大导演,本就很难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这倒让我想到,前几日那篇 " 中文已死 " 的刷屏文章。
一方面,作者为了吸睛与传播,尽可能地赋予文章一层深刻与反思的光环;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这个问题,作者终究只能蜻蜓点水,避重就轻,于是兴冲冲点开文章的结果,就注定是败兴而归。
但换个角度,我在开头就强调了,这是一部适合所有观众的电影。哪怕它有诸多软肋,我想你总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那些致敬、恶趣味和想象力不说了。对于女性观众,我想那份母亲与孩子的所谓精神联结,那份无论穿越多少个宇宙都无法割断的身份绑定,想来也是动人的吧。
当然,电影以一个母亲为主角,继而由她引出的那些中年女性的失败与觉醒,放在一部商业电影中,都是十足新鲜的体验。
4.
当下
最想说的,放到最后。
从电影,回到当下。
如果说,活着的意义,是正视脆弱与无常,最终在选择与联系当中获得那份平静。那么当下——这个脆弱与无常被无限放大的当下——找寻活着的意义,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与关键。
事实上,一旦回到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下真正找到活着的意义,难度或许比电影中经历无数宇宙折磨的杨紫琼,还要大上许多。
当然,从古至今,找寻活着的意义,从来都只属于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