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希林的一生中,经历左眼视网膜脱落而失明、右乳切除手术、全身癌症复发,体会过病痛,她对死亡的态度却很冷淡:"已经要结束了?那就结束吧。只是好不容易长出的皱纹,实在是可惜了。"
在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 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当下我们借用了这个身体,生在这个时代,但接下来就该把它还给地球了。" 面对癌症的死亡宣判,她只是在思考 " 从现在起,我要如何去生活?"
女儿内田也哉子这样回忆树木希林去世前的状态:
尽管她患有那么多疾病,但她从来没有表露过软弱,没有说过 " 好难过 " 或者 " 很痛 "。这并不代表她总是努力虚张声势地端出一副 " 我从不向人展示弱点 " 的架子,她只是不去说那些说了也没用的话。
《比海更深》剧照
"无论是不是乐观,我都不讨厌我的人生。"
这样总结自己一生的树木希林,生病在她看来并非全是坏处。比如拿到表演奖时,别人不会嫉妒你。" 那个人已经没有将来了,算了吧。" ——真是帮了大忙了。
生病以后,她觉得其他人都在对自己手下留情。而自己也没有力气再和人争执,态度也变得很谦逊。而当谦虚的姿态偶然被看见,是枝导演这样的名导演有了试试和自己合作的想法。
" 其实我们距离死亡并不遥远,也无需着急。放开一个一个的欲望,打开身体。如果人死后会成为宇宙的灰尘,至少要变成一颗美丽且发亮着飞舞的尘埃。" ——树木希林
" 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今天的别离,意味着您将超越肉体,活在世间万物之中。" ——是枝裕和给树木希林的悼词
日本电影的路,即使我不能继续走
2018 年 6 月《小偷家族》首映会,散场时,树木希林坐在轮椅上跟是枝裕和说:" 把老太婆的事情忘掉,把时间花在年轻人身上。我不会再见你了。"
是枝裕和则在树木希林离世后受访时表示," 我需要考虑现在没有她该怎么办,没有她该怎么拍电影。"
在人生最后一次长访的对谈间,树木希林留下了自己对日本电影未来的祝福:
" 电影不就是思想吗?从技术上来说,我不认为日本电影已经完全达到了美国电影或者欧洲电影的水平,但我认为在思想上,日本的电影、日本人制作的电影是值得期待的。我认为日本是一个能够把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处理得非常好的国家。所以,我期待这方面能够诞生优秀的作品。
要做到这一点,我希望创作者们能更加成熟,不要看‘谁拿了什么奖’这种表面上的输赢,而是要在日本电影里表现人的魅力。
我非常期待未来,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坟墓里了。"
做人就是还没有成熟,就要结束了——所谓人生,哪有什么 " 杀青 " 可言,到死都是 " 未完成 "。她离开之后,人们还是会在看过她的电影之后被种种情绪填满。
不管身处怎样的世界,人们内心还是渴望有勇气做自己,会被 "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 这种台词击中。真实的树木希林和荧幕形象的反差引发了强烈的冲击,她不为人知的、自私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内心与行事,是她终究活出了自己的珍贵证明。
虽然再难相见,但她审视自我和看待世界的观点仍会持续产生引力。不知道哪一句,就会引发一轮新的思考,继而永远改变某个人的星轨。
成为群体中的大多数,让我们可以在安全感里觅得一方生存的空间。你真正想说的话、真正想做的选择,那部分隐藏在体内,和别人不那么一样的你,也许才是你最珍贵的所在。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自己自由开、自由美丽,别让篱笆关住你,也许,你就变成书里的风景。
希林女士, 很高兴和您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