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看重钱,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太穷。
在电影《功夫》中,有个"猪笼城寨"。在周星驰的镜头中,这里逼仄贫穷,但是卧虎藏龙。
现实世界里,这样的场景就是周星驰儿时居住的地方——香港九龙穷人区。
2004年,《功夫》剧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香港经济腾飞,迎来了移民潮。
1957年,一个叫凌宝儿的姑娘顺着潮流,从广东前往香港,想要谋求生计。
很快,她被现实打败:没有钱读书,工作又需要旁人担保才能入职。
无奈之下,她嫁给了一个祖籍浙江宁波的移民,并于1962年,生下了一个儿子。
她根据《滕王阁序》里那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给儿子起了名字——周星驰。
儿时周星驰
安稳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结婚后的两人时常吵架,很快就一拍两散。
父母离婚的这一年,周星驰7岁,他与姐姐和妹妹跟着母亲,蜗居在逼冗的穷人区。
离婚后的凌宝儿带着三个小孩,打着两份工,一家人挤在狭窄的木板房里,睡的是上下铺的架子床。
儿时周星驰(左二)与家人
彼时的周星驰,就趴在窗边,看对面楼层里,那些嬉笑怒骂、又无比真实的市井生活。
有一个邻居,习得一手绝佳的打蟑螂的功夫,可以不用拖鞋,徒手取蟑螂小命。彼时周星驰就跟在他身边,看着他的伟岸身姿,觉得他就是英雄。
这个场景,被他融进了日后的电影《长江七号》中,揭示了贫苦人生中苦中作乐的生命韧性。
《长江七号》剧照
而周星驰遇到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的偶像,是在他九岁那年。
1971年,31岁的李小龙在香港拍的第一部国语片《唐山大兄》开始公映。这一年,周星驰在妈妈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了电影院。
因为家里穷,凌宝儿选择了一个破败的影院,环境灰暗,但周星驰眼睛里闪着光。
在电影的某个瞬间,周星驰突然泪流满目,"我决定要成为李小龙"。
他开始练功夫,并在自己的梦想中添加了一个新的职业:武术教练。
周星驰与偶像"李小龙"
只是对当时的周星驰来说,梦想是昂贵的。
练武的学费一个月需要100多港币,他要自己利用暑假期间打工赚钱,最终也只能学3个月。直到学费再也交不起,他才明白梦想的底气,其实是金钱。
于是,他买了一个沙袋,准备自学成才。
练铁砂掌时,他还特意只用一只手练。他想着,就算这只手废掉了,还能保住另一只。
当他的手练到像老人一样粗糙时,终于被忍无可忍的凌宝儿喝住了。
儿时周星驰(右)
但周星驰又想到了新的办法,他找到校长,提出在学校里开班收徒。他觉得自己的武功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了,需要为同学们做点什么。
只是校长面无表情地听完他的话,随后绣口一吐:出去。
他心心念念开辟自己的武术道场,无奈连连碰壁,学校就是他折戟的第一站。
上小学时,周星驰读的是位于太子道上的协和小学。这是一座基督教会学校,出了名的校风严谨。
当时的老师个顶个的古板,最喜欢的就是体罚。
周星驰小时候成绩不好,又特立独行,是"冇眼睇罗(没眼看),一看就头疼那种学生"。
他曾经在学校里模仿李小龙,一个飞踢把教室门上的班牌号踢了下来,自然少不了受罚。
周星驰将这段经历改编进了《逃学威龙》,在这部影片中,他是一个武功高强,身背机密,被众人敬仰的"绝世高手",给儿时的自己出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