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起是日本市场里销量最高的韩国偶像)
但也正是这一年里,团队里的三个人起诉SM公司,控诉"奴隶合约"。
"太累了,全年只有一周休假,工作日仅睡3-4个小时"
"每卖出50万专辑,每人只能分到人民币5.6万元"
"这份合约太长,算上服兵役,要在这里待整整15年"
卷可以,但卷了半天要是只给老板们赚钱,那就没太大必要了。
不干了,欺负人。
站在SM公司的角度,虽然艺人贡献很多,但只是公司流水线的一个环节而已。
我为什么要关心一个零部件的生存状态?
最终,东神解体,三名成员退出,只剩下郑允浩和沈昌珉的二人转组合。
这就是团体IP的好处,即使出现撕逼,只要搞定其中两个人,这个IP依然有效。
依然可以是公司的印钞机和摇钱树。
直到2018年,在SM公司所有艺人的销售额里,东方神起的份额是23%,几乎为公司贡献了1/4的营收。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这个团体已经出道整整十五年了。
东方神起虽然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SM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仍处于跨国复制的第一阶段。
10
跨国复制的第二阶段,是super junior的推出,也是很多人的启蒙男团。
东方神起之前的韩国组合均是韩裔,需要努力学习外语。
而SJ组合,直接开启了一个新版本:
直接招外国人学韩语、在韩国当练习生不就行了?
等他们练好了,再回自己的母国表演。
他们熟知母国的文化,更知道如何和粉丝们互动。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一个外国人在一个韩国组合里的时候,会激发起粉丝们的一种保护欲。
于是,SJ直接招揽了中国人韩庚加入。
SJ还创新地搞出了【子组合】的概念。从13个成员中,选出其中的几个,组成一个新的小组合。
2008年super junior-m成立,这是一个专门去打中国市场的华语团体。
除了韩庚以外,还额外加入了刘宪华和周觅。
SJ同样非常成功:他们的第二张专辑登上了billboard全球排行榜第一。
在SJ-M推出的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互联网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建设,国内民众也经历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选秀阶段,对于已经非常成熟的韩国组合,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供养"偶像的基础。
只是连精明的李秀满都没有想到,SJ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
也同时给自己培养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11
从2005年开始,韩国偶像市场就已经进入非常饱和的状态。
SM的这套打法已经成为显学,成为公开的秘密。
大大小小的偶像制造公司相继出现。
而且大家都是搞团。
几个人设不一的花样美男,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营销上再搞基卖腐虐粉,几乎成为所有男团的设定。
很多在SM公司近距离观察过怎么去制造偶像的人,熟悉了这套生产体系,直接自己出来做娱乐公司。
也正是这个时间节点,移动互联网开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的资讯知道了这样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路。
可以选择的练习生越来越多。
每一年,单单在韩国市场上,就有上百个团体出道。
已经是卷无可卷了。
但是中国,这仍然是一片待开发的市场。
有需求,但没足够的供给。
2008年,湖南台旗下的天娱传媒也模仿韩国练习生模式,找了三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让他们在韩国接受了为期半年的练习生训练。
这个拥有韩式基因的男团,被取名为【至上励合】。
至上励合得到了湖南卫视很多资源的倾斜,还发了一首传唱度很广的歌:《棉花糖》。
2010年,老牌唱片公司太合麦田推出了一个男团:M.I.C,在出道前,五名成员都经过了超过三年的全封闭训练。
但命运还不如至上励合,几乎没有在娱乐市场中掀起什么浪花。
很简单,粉丝们并不会因为你的团体成员全是中国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
在SM这样的造团机器面前,国内所有公司都只能甘拜下风。
要么是最开始的选拔就有问题,要么是培训拉胯,要么是缺乏顶级的制作团队,要么是宣发没钱。
中国偶像团体真正有了起色,也和SM公司有关。
2009年,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韩庚和他在SM的其他前辈一样,同样对东家不满,和SM公司解约并在次年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