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为个子太小,抬不动牛棚木门而沮丧。
普洁的确是草原的骄傲。
但她并不想像家人那样,永远留在草原。
她有着超出年龄的远见。
会一边玩着草根,一边面露忧色。
说「照顾牛羊根本没出息,我连学校教什么都不知道」。
普洁 6 岁了,还没有上学。
当被关野问道,上学以后想做什么。
她回答,想要做一名老师,念书给大家听。
其实,普洁的母亲和外婆都很看重教育的重要性。
外婆很清醒地意识到:
「受教育很重要,不受教育将来就会吃苦。」
让普洁走出草原,也是外婆的希望。
就像张桂梅校长对深山中的女孩子们一再强调的:
「这山里不走出去,怎么生活。」
但游牧民族看天吃饭,收入不稳定。
加之二十多年前,蒙古草原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也差,教育环境更是落后。
想要上学,普洁只能离开家,前往中心城市乌兰巴托。
借住在城市中的亲戚家,每日通勤去上学。
第一天上学的普洁,戴了两朵大红花。
还特意穿上了新衣服和小皮鞋。
坐在教室中的普洁,听课也十分认真。
一整天都控制不住地开心。
上了学的普洁,再被问起以后的梦想时换了说法。
或许是终于把从日本来的关野当成了朋友,想要跟他有更多交流。
又或者是遥远的关野,让草原小女孩向往起一个更大的世界。
普洁说,以后想学日语,当一名口译员。
两人分别前还约定,等普洁学了日语后,就去日本找关野玩。
久久地挥手,长长地告别。
没人预料到,这会是永别。
四年后,关野再回到蒙古。
才得知小普洁因为放学路上遭遇交通事故离世。
而更让人唏嘘的是,隔天就是毕业大考。
12 岁的普洁来不及毕业,梦想就戛然而止。
有人说,普洁自小就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勇敢与坚韧,长大后更是不可限量。
但残忍的是,我们再没机会看到。
其实,不止是小普洁的命运让人唏嘘。
片中对于普洁一家三代贫困女性的生活实录更是沉重。
普洁的父亲早早前往乌兰巴托打工,多年杳无音信。
母亲和外婆,成了家中的支柱。她们的乐观与坚强,也影响着小普洁。
普洁的母亲一出场,就是一脸灿烂的笑容。
让人想不到,这时普洁家中刚刚被盗走几十匹马,损失惨重。
母亲花了一个月出门找寻,没有结果。
但见到关野,母亲脸上全无沮丧与沉重,只有热情与温暖。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普洁母亲看到关野十分喜欢骑马。
便决定送给关野一匹黑白花马,那也是小普洁曾经骑过的。
语言不通,但是情谊质朴而真诚。
明明已经丢失了很多马匹,却还是慷慨相赠:「没关系,你很会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