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家中劳动力不足,经济拮据。
但母亲模糊地知道「知识」的分量,仍然坚持送普洁去上学。
千禧年到来,市场经济改变了社会样貌。
但普洁一家多年游牧,女性需要坚守传统与家庭,只能困在落后的草原上。
而普洁的母亲,也为整体环境的落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某次骑马途中,她意外跌落,又被马匹踩踏致伤。
打电话求助,因为地处偏远,救护车三天未到。
只好托人开车送去医院。
谁料,又因没有保险,无力支付高昂的医治费用被赶出了医院。
最终错过救治时间而过世。
说到此处,外婆强撑出的笑容让人心酸又心痛。
外婆的一生也是在草原上慢慢消落的过程。
丈夫女儿相继过世,家中牛羊也因天灾死伤惨重。
为了改变因为落后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外婆坚定地希望小普洁能拥有别样的人生。
「所以普洁还是会去上学,否则就会跟我一样过得很辛苦。去念书才有好前途,可以另找出路,我只能继续捡木柴。」
但天地不仁,小普洁也在之后离世。
母女俩的遗像,静静地排列在蒙古包里的一角。
一向笑意盈盈的外婆,最终只剩下眼泪与愁苦。
整部纪录片,没有一丝煽情。
有的只是平实的记录,就连死亡也一笔带过。
普洁一家的苦难,随着四季的更迭,消散在宁静的草原之上。
但正因这种粗砺感,影像的冲击力倍增。
「真正的悲剧,是没有人做错任何事,但所有事都无一例外地奔赴向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观众看完,也像得知普洁母亲死讯时的关野一样。
被巨大的震惊与无力钉在当场,久久无言。
命运无常,对所有人都是如此。
可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命运格外无情。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普洁和母亲,没有被极寒气候击垮,亦没有因被盗走的马匹一蹶不振。
却死于始料未及的意外和不及时的救治。
人的生命,可以坚韧如草,也可脆弱如草。
除了感叹「见一面少一面」之外。
我们也能看到,贫困区女性一生的坚强与脆弱,挣扎与无奈。
其实,普洁母亲的死,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但受困于贫穷和闭塞,在风险面前,她们不具备抵挡的能力。
而这也更说明了,「走出草原」「走出大山」的意义。
张桂梅校长所在的丽江华坪县,也是众所周知的贫困区。
每次家访之路,崎岖艰深,充满险阻。
女性生活在封闭的贫困环境中,如同身陷淤泥,挣扎着窒息。
华坪县福利院建立之初,门口就被丢弃了许多女婴。
即便留在家中,也要经历与草原遥远却相似的恶性循环。
像普洁一样,幼小的年纪承担沉重的家务。
被碾制出「坚强」与「早熟」。
十几岁就出嫁,投掷在别无二致的命运中。
而张桂梅校长要打破的,正是这种恶性循环。
通过教育,帮助女性打开眼界。
正如《我的父亲母亲》当中招娣对乡村教师骆长余近乎执着的追求。
是爱情,更是理想。
因为见过广阔天空,她知道了人生并非只有一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