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军离开,万达电影梦去何方?
文|张颖
编辑|张友发
曾茂军离开了他为之效力了 5853 天的万达集团。
前几日,万达电影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总裁曾茂军因个人原因辞去相关职务,不再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董事、执行总裁陈洪涛暂为代行董事长及总裁职务。对于已经在电影行业耕耘 16 年有余的万达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重要节点。
2006 年,万达刚涉足影视产业不久,曾茂军加入万达集团,还并没有负责影视相关业务。但在那年的 7 月,王健林发出了一句 " 名言 ":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
三年时间,万达院线便在 2009 年末以超过 8 亿人民币的年度票房收入,首次成为国内第一;之后的几年,更是稳坐下游老大地位;2015 年,万达院线 A 股上市,市值最高点曾超千亿;2017 年,万达院线在国内的直营影院数为 463 家,单年新增了 115 家直营影院,影院数增幅达到 33%,远超同期全国 21% 的比例。
也是在这一年,万达院线更名为 " 万达电影 ",计划并购万达影视。2019 年重组完成,此时的万达电影被视为内地电影市场洗牌期的头号玩家,也是万达集团轻资产战略的重要棋子。
当时的万达影视做出业绩承诺:2018 年— 2021 年里,实现净利润不少于 7.63 亿元、8.88 亿元、10.69 亿元、12.74 亿元。可惜的是,2019、2021 年万达影视都没有完成业绩承诺。
而对于万达电影来说,院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电影内容主打 " 安全牌 " 导致品牌特色丧失、上下游整合及全产业链布局不及预期等诸多因素,都给那个曾经 " 没有上限 " 的电影梦再添了难度。
这一点,是曾茂军很难左右的——不只是他,多位曾在万达电影担任要职的职业经理人,都面临相似的困境,进而也做出相同的选择。
曾茂军
事实上,在如今的产业根基下,任何一个电影公司掌舵人都很难力挽狂澜。毒眸(ID:DomoreDumou)曾多次在文章里写过,一家影视公司做战略时,是无法保证电影业务持续稳定、可测算的增长的,电影作为产品的难以预估性决定了它金融化、资本化的难度,加上疫情后客观因素为行业带来的波动和不景气,几乎所有电影人都经历过梦想破碎的打击。
" 电影还是没有天花板的产业吗?" 恐怕连当年笃定的王健林,现在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了。而在这场风暴里,行业大哥万达电影同样无法抵抗命运的浮沉。
异军突起
" 异军突起 " 最早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 · 项羽本纪》,在《万达集团 2004 年工作报告》中,一句 " 我觉得用司马迁这个词来形容万达院线是再恰当不过了 ",将万达对于未来院线业务的自信充分展示。
报告中写道:"2004 年万达院线新开业了天津、南宁、武汉、大连、哈尔滨五家华纳万达国际影院,屏幕达 43 块,因此我们也成为 2004 年全国文化领域投资最多的企业。" 那一年,第一家万达影城在天津开业,万达集团也被批准成立万达院线。
次年年初,万达院线公司正式成立。最开始全国只有 5 家万达影院,2006 年,这个数字涨到了 15,年底,万达院线迎来了自己的第 100 块银幕。
" 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 王健林这句被流传开来的话,也是在那一年发出的。从此以后,万达院线开启了强势生长之路。
图源视觉中国
2007 年 5 月,万达有了第一块 IMAX 银幕,当年年底在全国拥有了 28 家自有投资影院。" 见到一个工地,听说这里要建一个有电影院的商场,几天之后,锃光瓦亮的影院,就这么奇迹般地开业了。" 当时的万达院线人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慷慨激昂:只要你大步向前走,拼命干,就有无数的机会。
商业战场里,刚杀入一个新赛道时,资本最常见的打法之一,便是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份额,早期的万达就颇有些 " 野蛮人入侵 " 电影业的意思。当然,扩张的脉络中,也找到了某种电影市场和万达基因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不是所有商业广场都能拥有属于 " 自己 " 的电影院,但早年间万达院线旗下的影院均为直营,基本都处在万达广场内。在当时,这种做法或许更多是考虑到用多厅影院来丰富商业广场里业态的多样性。不过,无心插柳,正好押中了电影行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