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和《逆战》交接
最后,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爱玩天性,也让《孤勇者》这首歌在小学里疯传开来。
知乎网友 " 香蕉不好吃 " 称,自己的妈妈是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妈妈表示 "听到他们(孩子们)开始翻唱奥特曼版本、熊出没版本和各种搞笑魔改版本。后来跟其他老师交流,发现都是类似的情况。"
奥特曼和孤勇者 " 梦幻联动 "
欢欢老师对此也深有体会,她称," 小孩子本来就特别喜欢唱恶搞歌曲,我们小时候也唱过‘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弹药包’等,现在又正值奥特曼卡片重新流行的时候,孩子们自行对歌词进行改编和二创,加上一些主播为这首歌配上奥特曼的动画剪辑,很容易引发疯传。"
《孤勇者》不只属于小学生
从目前来看,随着热度进一步攀升,《孤勇者》感染的不仅是小学生,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也在受到鼓舞。
窦东徽指出,小学生有更多机会在集体场合听到这首歌,情绪也更外露,而成年人不会在广场上集体高歌,可能只会在孤身暗巷、对峙绝望时默默哼唱。
宋恩则认为,《孤勇者》此前的火爆是覆盖全年龄段的,随着 " 对暗号 " 逐渐变成小学生都不爱玩的 " 烂梗 ",年龄段成熟一些的群体,则开始失去兴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孤勇者》的持续火爆,开始引起传播学人士的担忧。他们观察到,短视频作为当下最重要的流量推手,某种程度上会营造出一种全民狂欢的景象,且正在影响不同年龄层群体的审美、信息接收和群体情绪。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好像成了一个涡轮机,造出来的流量会吸引群体模仿,再产生新的流量,但这反倒提醒我们,更应该警惕和思考流量的影响。
一方面,《孤勇者》能在孩子中传唱,是因为新儿歌的缺失。
" 一般来说,流行的 BGM 并不一定适合孩子,但很多却在孩子中无差别传唱,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 朱巍表示,现在的儿童听的还是《小兔子乖乖》《让我们荡起双桨》《种太阳》等传唱已久的作品,因为到千禧年后,市场上没有再出现像之前那样脍炙人口的儿歌,《孤勇者》相当于是弥补了儿歌市场的空缺。
另一方面,借《孤勇者》的热度进行的魔性二创,可能会消解掉歌曲本身的文化价值。
一些歌曲通过短视频平台火遍全网,但往往让人记住的是几秒钟的 BGM 和二创。歌曲背后表达的情感深度,以及能给人更多启示和力量的思想内涵,反而被忽视了。窦东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孤勇者》身上。
在他看来,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中有很多超级英雄,就像漫威里的钢铁侠、DC 里的超人等,但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孤勇者》告诉我们,普通人的倔强、不盲从、不向命运认怂的个体经验,同样是一种英雄主义,即菲利普 · 津巴多所倡导的 " 平凡的英雄主义 "。
至于《孤勇者》还会传唱多久,它是否能唤起大家对短视频平台和流行文化影响的思考,需要时间给予我们答案。
* 题图来源于《双城之战》。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胜、宋恩、欢欢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