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已经离开人世15年了。
人们难忘他。
提起这个天才导演的名字,人们依然觉得他不可替代,"杨德昌"这三个字,是勇敢纯洁的生命拿起长镜头,成为现代社会的手术刀,以悲天悯人的名义。
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袖人物,杨德昌的一生,只拍了7部电影,却被大家记到了现在。
这个狂躁沉默的男人,曾说:"想了解我,就去看我的电影。"
1991年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至今仍是经典,三十一年前的古老胶卷,完整地保存了张震的少年时期,清瘦冷峻的脸,黝黑的皮肤。
张震没有忘记杨德昌。
那是15岁的张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记得杨德昌对自己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代表有一点危险了。"
惶然拔刀的少年,在50年代的台北,于黑暗中独自狂欢。
在牯岭街昏暗的街道,小四手中那个手电筒,所发出的光亮,在一片黑暗中照亮了张震的前路,也照亮了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大众试图从他的电影与活着的人的回忆里,走近杨德昌。
杨德昌电影的气质,也许源于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从小到大,他就是个不愿被规训的人。
生于四十年代末的杨德昌,是从动荡时代走出来的人,他出生于上海,一岁多时,跟随父母迁居台湾,在台北成长。
台北,对于杨德昌一家是异乡。
这种异乡人的漂泊感,存在于几代人的身上,落身不论何处都是羁旅,一生漂泊都未曾有家。
好在杨德昌,是幸运的。
他成长于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在银行工作,是第一代的中产阶级,收入稳定。
杨德昌的父亲喜欢看电影,也爱画画与音乐,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耳濡目染,作为闲暇时的消遣。
在这样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养成了他自由且自我的个人秉性。
少年时期的杨德昌,无比叛逆,总是想各种办法不去上学,他对大人所说的一切都深表怀疑,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事物有一种感知,只是那时的他还说不清楚是什么。
听着老师讲的大道理,他表面一副顺从模样,心里却想:"胡扯。"
在他后来的电影中,大家总能看见有个小男孩与杨德昌小时候很像,喋喋不休地讲着他童年时期的各种压抑时刻。
最能吸引杨德昌的是日本漫画与欧美摇滚乐,每周都更新,总能给少年带来惊喜,这些在他看来才是更可信的东西。
"时至今日,我仍感幸运能生活在那个年月。"
1974年,27岁的杨德昌拿到了佛罗里达大学的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父母开心不已,他却不以为然,转身就去南加州大学攻读电影课程。
并不顺遂,杨德昌觉得在这里学不到创作,只有漫无边际的教条主义,他读了很短的时间就退学了。
父母坚决反对儿子搞电影,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务正业,且很难出人头地。
杨德昌不做理会,三十岁生日那天,他猛然发现自己老了,再不拍电影就晚了。
"我必须在我垂垂老矣之前,做些我热爱的事情。"
1981年,回到台湾的杨德昌受到张艾嘉的邀请,拍摄了剧情电视剧《十一个女人》,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在杨德昌看来,能看得清社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有少数人有胆识,但他们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他只能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张艾嘉与杨德昌
1983年,30岁的张艾嘉成为新艺城电影分公司的总监,身为文艺女青年的她,大力主张文艺片的拍摄制作,其中就有杨德昌的作品。
那年,36岁的杨德昌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海滩的一天》。
在张艾嘉的帮助下,杨德昌拿到了电影投资,她还拉上美人胡因梦共同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