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的天说变就变。
以前提起易烊千玺,到处是 " 未来可期 ",如今,拟录取国家话剧院的他却被批 " 特权 "。
事件发展至今——
从考编的讨论,到对易烊千玺本人的妖魔化,再到 " 小镇做题家 " 被嘲讽后的愤怒 ……
许多讨论已经偏离靶心,滑向各自阵营的情绪发泄。
客观来说,这不利于我们看清真相。
如果要探讨公平性,应该去质疑明星考编的每个环节是否公正、透明、合理,让官方给出说法,而不是挖坟和造谣;
如果要让公众理解明星与体制的关系,则应该去举证流量此时对体制、对普通人的价值,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转逻辑,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嘲弄或揶揄。
Sir 很早就针对事情本身简单聊过(链接)。
Sir 更理解这些情绪的由来。
它是当今年轻人集体焦虑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焦灼状态的短暂抒发。
众生皆失语。
于是大家只能抓着某些语意模糊的关键词,进行表达释放。
比如 " 编制 " 意味着安全感;
" 明星 " 意味着特权;
" 小镇做题家 " 意味着不公、自嘲、底层 ……
问题出在哪?
四处是标靶,到处是标签,到处是区分你我的群体。
却很难看见一个具体的人。
△ 某周刊引燃舆论的文章段落
如果要分类,大部分普通人都是 " 做题家 "。
包括 Sir 自己,抱着一副键盘和几个硬盘走到今天,从小地方到大城市,试图站稳脚跟。
因此 Sir 更深知," 做题家 " 真正的困境,不能靠喊口号,只能靠自己的行动去改善。
所以面对双方极端争议,是不是还有第三种解法:
回归到具体的人和故事。
今天 Sir 想去带你们看看现实中三种不同的 " 做题家 "。
仅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真实的面孔,去看清自己的位置,未来的出路。
哪怕减轻一点点焦虑。
在 " 做题 " 的路上,再次轻装出发。
01
要谈做题,就要回到考试。
年轻人的焦虑大部分源于考试压力的加码:
升学要考,面试要考,公务员要考 ……
曾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是独木桥后面还有吊桥拱桥铁索桥,条条大桥通大桥。
追溯源头——
高考,从来牵动着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
这种敏感,越来越体现在对高考胜利,几乎达到病态的渲染。
只是一个月前。
那时大家讨论的还不是什么做题家的艰辛,而是高考开分的逆袭。
有人高兴躺倒,有人半裸狂奔。
家人老师也加入兴奋行列:
不止是短视频平台,微博上搜索 " 高考 ",出来的新闻几乎全是好消息。
且是极好的消息——
听障男孩超一本线了;高分考生凌晨三点接到清华电话了;中山大学的通知书派送礼盒了;学霸们淡定应对了 ……
此外,2022 年的高考还出现了新鲜的水果猜谜游戏。
比如这一段:
学校今年的芒果树收成特别好,一批成熟的芒果总共 2426 个,其中有 2 个芒果特别搭,深藏在树叶里,外面看不到;还有 13 个芒果长势喜人,裸露在外!预计 20 个左右的芒果能特供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