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竟有不少讽刺意味:
政策不允许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报道高考成绩、排名甚至高考状元等信息,也就诞生了今年的传播奇闻:高考学生集体变水果。
妥妥欲盖弥彰。
后来别说水果了,蔬菜、水产、甚至地方特色小吃等营收喜讯都借由民间渠道出来了。
一方面官方强调淡化高考成绩的宣传,尽可能缓解考生家庭的焦虑,另一方面,与高考有关的 " 地下段子 ",则越来越刁钻、奇葩。
高考越来越有 " 网红体质 " 了。
因为平常的励志无法满足考生。
内卷到极点,则需要极致的咸鱼翻身,戏剧性的逆袭去撬动杠杆。
这个背景下,Sir 注意到一位 " 特殊 " 的状元。
他叫庞众望。
2017 年高考 744 分考进清华的河北沧州市理科状元,在抖音上辟谣,称最近有人在冒充他的账号灌虚假鸡汤。
△ 庞众望女朋友
的确,他的身世非常符合高考逆袭的范本:
真正的寒门子弟,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截肢瘫痪在床,五六岁家里借钱给他做了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小学时一边读书一遍捡废品 ……
但他根本不觉得自己惨。
今年,请女友拍视频在抖音辟谣时他说:
如果一个人身后有影子那前面一定有光,有人喜欢去描摹影子的形状,但是对我来说,我想去追光。
五年前,他不觉自己的家庭有什么 " 不对劲 " 的,需要自己去扮演一个与悲惨命运抗争的英雄角色。他的喜悦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平凡而温暖的家庭,没有什么需要去改造或者掩饰的。
五年后,有人借他的故事灌鸡汤,贩卖廉价感动,他也不以为然。
这是 Sir 所以为,对 " 做题家 " 最平等、也最公正的对视方式。
短视频里的考试或者家庭,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走到今天的。
他们享受了今天,更享受了过程。
没有任何轻视考试改变命运的意思。
可对成功片面的渲染,反而是对那些 " 最大公约数 " 的贬低。
02
那么,谁是做题家里的 " 最大公约数 "?
Sir 先说几个数据:
2022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 1193 万,比去年增加了 115 万,也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
所以普通高校考生是大多数吗?
别忘了,这一千多万里,超过 500 万来自职业院校。
他们才是最隐秘的大多数。
Sir 想起第六季《十三邀》,采访过一位老师黄灯。
2005 年,博士毕业后在广州一所二本院校教书十五载,2018 年再转到深圳一所职业院校当老师至今。
职业院校老师有什么好采访?
一个破天荒的举动引起注意:
她在学校开设了一堂学生没有学分、老师没有报酬,看上去最不实用的课程——非虚构写作。
在这里,黄灯收到了来自学生们的十万字作品。
最多的表述,是不甘心,羞耻,未来渺茫。
还有一些让她和许知远都难以想象的成长经历:
童年时跟着父母在工地上渡过,有一次差点被砸死;留守儿童,从小就没见过几面父母;跟着小混混在国道上飚摩托车,童年的伙伴," 煲猪脚 "" 捞偏门 ",不少已经进了监狱 ……
学坏的道路很多很轻易,学好的道路却像是走钢丝。
很多人以为,上高职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学无术。
实际上他们不少也是 " 做题家 "。
不是不努力学习,而是这已经是在他们十几年来所受的教育中,努力过后的结果。
甚至,有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可以上本科的。
不过本科的学费太贵,只好来上专科。
别误会,黄灯的 " 非虚构写作工坊 ",不是职校孩子的诉苦会,而是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剖白自己、认识自己。
Sir 以为,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这些被高考分数标准裁定的落败者,最需要做的不是鼓起勇气再次战斗,而是消解被强绑的 " 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