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央视的纪录片《高考》中也有一集," 久签的孩子 "。
一个公益组织 " 久签 ",他们长期关注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开班上课,帮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2010 年开始,他们没法在上海参加中考,初中毕业后,他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在上海读中专,二是回原籍地继续上学。
一位 " 久签的孩子 " 刘燕霞选择留在上海,读完中专后进入知名医药厂实习。
转正后据说每月能拿到 4K。
4K+ 室内 + 稳定有社保,这个工作,对于来上海干了 8 年,最高只拿过 900 块的母亲来说,很不错了。
刘燕霞自己也很满意,她对被录用的生活相当憧憬。
可惜,实习期结束她没有被留用。
接到公司 HR 的电话那天,她正给住处装完新窗帘,电话听完,她呆坐在床上。
怎么留在上海呢?
就靠自己学到中专的经历,就靠这几个月的实习经验?
她有点后悔了——我应该留在重庆,读初三,考高中,考大学。
越想越慌,才十几岁的孩子,哭着冲镜头问:
我是不是选错了?
后来,刘燕霞陆续换过很多工作:蛋糕店行政、售后服务、项目执行专员 …… 最后都辞了。
纪录片结束时,刘燕霞找到一份有社保的工作,在一家公司当客服,同时准备成人自考——因为上海落户规则里有人才引进这个途径,而人才引进需要积分,想要积分,得有文凭。
是的,她还在争取留下。
现在努力过了,起码以后面对自己孩子,不必像父母一样因为能力不足而愧疚。
励志吗?
但这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不及享受青春的快乐,就已经在泥潭中摸爬滚打,而她还算是纪录片中 " 幸运 " 的那个。
回到黄灯老师的采访。
节目中一位职校学生交上来的文字,让 Sir 印象深刻:
" 我们这群‘工业废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十七八岁,正是青春美好的时候,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他们却用 " 工业废水 " 形容自己。
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反正 Sir 看完和黄灯一样,心痛。
更深的感慨——
时代变了。
以前读书人们坚信做题改变命运,如今呢?
你看我们读大学的时候
比如说我也是农村出来的
你对自己的这种期待
绝对不会用 " 工业废水 " 这几个字
以前上学时没有一个人会关注房价。
十几年后,黄灯跟学生重聚,坐下来的话题不自觉就朝着房子进发:
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在这座城市买上房。
还有对 " 编制 " 的态度。
席间,大家聊到现在公务员热,很多孩子的人生追求都变成公务员上岸。
黄灯大惊:
幸好,节目的基调并非完全灰暗。
最后黄灯和许知远聊起了一个浪漫的话题:爱情。
她说观察到自己的学生,很多都不追求爱情了,男孩子遇到喜欢的女孩,第一反应是,我没资格。
甚至会去算追女孩的性价比:
我花了钱、付出了感情,最后八成走不到一起,爱情没有结局,何必多此一举?
天哪,这对 70 年代的大学生黄灯来说,简直不可思议,那时的学生,没有人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毕业就会有光明的未来,追求爱情时,也从来没人觉得自己没资格,想追就去追了。
时代的飞速前进,社会的翻涌变迁。
在最广大无力的普通人身上,影响永远是最显著的。
黄灯说,年轻人中,那种被遗弃感,缺乏意义感,正在变得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