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对于原本就有一定观众基础的成熟演员而言,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仍是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难题——
想要赚钱,就放纵自我消耗直到枯竭那天;
但若想做演员,这种「一鸭两吃」的贪心态度,无疑会加速恶性循环。
03 现状,持续摆烂
尽管在内娱 " 综艺咖 " 听起来不是个好词,甚至颇具嘲讽意味,但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日韩港台的娱乐市场就已经有明确的影音综分工。
尤其是在娱乐业已经十分成熟的日韩,各大电视台都有专属的谐星部门。
艺人们要通过层层选拔和培训,练就快速处理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和造梗能力,只有达到公司要求后才能正式登上舞台。
因此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句口误,一次摔倒,背后可能是综艺咖们无数次的练习。
综艺咖竞争激烈,艺人们要反复研究节目效果。
比如怎样装傻才能令观众信以为真,如何让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有搞笑元素,自己在节目开始抛出的梗,必须记得在结尾处 callback 等等。
与此同时,一档综艺节目中的谐星配置也大有学问。
肢体搞笑派、毒舌派、装傻派、暴躁派 …… 每种人设都非常立体,能在节目的主线中延伸出不同的支线,相互碰撞又彼此互补,MC 在年龄上也几乎不存在断层的情况。
相较之下,内娱综艺市场更多的是对「跨界」的强调。
明星离不开综艺,综艺依赖着资本,资本收割了流量,至于节目效果好不好,观众喜不喜欢,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随便点开某个真人秀节目,都能看到演员歌手在里面一通大乱炖,看似向着光明的未来,实则是过度曝光走下坡路的前兆。
特别是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保持神秘感才是角色信服力的前提。
那些好演员之所以能够演什么像什么,除了业务能力足够优秀之外,还在于懂得爱惜羽毛的重要性。
短期内的收效的确充满诱惑,可当观众的新鲜劲儿过去,综艺素养不够专业的劣势就会尽数显现,不久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个时候,再回头厚着脸皮说自己热爱表演,就别怪观众骂你讨嫌。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