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哭呢?
其实就是哭这诙谐背后,不幸的底色,哭二舅原有的更多可能。
视频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关心二舅的残疾证究竟办下来了没有,想了解二舅现在生活得如何,有没有渠道可以帮助二舅。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不正是视频并未美化苦难的最好证明?
没人因为二舅的乐观,而忽视苦难。
所谓"美化苦难",不过一个自作聪明的伪命题。
话说回来,这视频也并非完美无缺。
主要是表述上的瑕疵。
借由二舅的故事,up主在结尾做出了这么一段输出:
"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乍听有道理,但拎出来咂摸又有一丝不对劲。
不回头看,是少数人能做到的坦然。
对大多数人却是治标不治本。
往后看,直面生活的真相,才有可能找到根治苦难的出路。
二舅的确达到了一种人生的自洽,但他没有改变苦难本身,他的胜利是仅属于他个人的精神胜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惨胜"。
在现实中,"二舅们"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在熬出希望之前便倒下。
视频的另一点瑕疵,还有最后那句:
"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飘不太喜欢这里的对比。
首先,苦难与苦难不存在比较的可能。
二舅的故事不该被成为一种励志,一种号召。
他仅彰显一种关于人之韧性的可能,以备不时之需。
但我某种程度上能理解up主略显狗尾续貂的这句话,倒不一定是真的想以二舅的苦难去激励他人"知足",否则与说出"被抛弃的孩子不会对世界礼貌"的那个人太割裂。
事实上,在后续的采访中,@衣戈猜想也不只一次强调,"根本上,二舅治不好你的精神内耗。"
这种升华,多半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正能量惯性,像高中生作文的模范结尾。
在一个执教多年的历史老师身上,倒是毫不奇怪。
总体来说,这个视频依然是一个瑕不掩瑜的好作品。
它以小见大,它举重若轻,带有一种时代审视的深远目光。
每个时代的苦难有其独属的荒谬特质。
有趣的是,这苦难的余味,在视频内外形成了一种互文。
视频在全网爆火后便诞生了一种论调,认为up主不过是用鸡汤文学吸引流量,并扣上了"消费苦难"的帽子。
你看,二舅从不去在意苦难。
可苦难何曾愿意放过他?
警惕着爆款金句可能有的理论谬误是件好事。
但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思考一下,就一个短视频而言,我们该给予什么程度的期待。
别忘了视频的标题"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以及"遗憾论"里,那个关键的前提——
"快乐的人。"
这个视频从一开始便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焦虑的城市人在农村二舅身上看到了一种在苦难下保持快乐能力的可能。
它没有让所有人都能摆脱苦难的方法论,也承担不了改变世界的宏图大志。
它甚至也不提供快乐。
它提供的,只是苦难下的一种选择,一条遭遇不幸时或许走得通的逃生通道。
你可以质疑它的有效性而不走,但你不能怀疑他希望你走下去的真挚。
它是一个具体的焦虑者对千万具体的焦虑者的对话,告诉你"斗不过,就放下执念,只管走下去"。
并非是一则大义凛然的谏言,一个向上的诘问。
而私以为,一则短视频做到如此关怀,足矣。
反倒是那些认为up主不过是在灌鸡汤的人,或许需要警惕了。
义正言辞的道理中,主语是谁,听众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