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批判的声浪中,贾浅浅却受是行业高度吹捧的大红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作协成员张清华如此赞誉:有的人可能写了一辈子,也未曾像她这样天然靠近诗歌本身。
诗人西川评价贾浅浅的诗 " 有意思 ":一个人本来只有 10 个手指头,你读她的诗感觉她可能有 20 只手。
诗人、诗歌评家欧阳江河读到《我的娘》,品出了其中的灵性:中国诗歌史上独一份的与众不同。
面对批评,有人为她辩驳。
中国诗歌大会冠军彭敏发表文章力挺,甚至不惜拉踩鲁迅和莫言:长期创作的人,谁一辈子只出精品,不写几首庸诗、烂诗?
贾浅浅的诗歌集《椰子里的内陆湖》同样得到了圈内更多名人的吹捧、行业内刊物的争相报道:
他们描述:浅浅显然已经为成为一个诗人做了充分准备,她熟悉那些外国诗人——现代诗的神祇们、她熟悉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的口音里有本能的古意 ......
《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评价贾浅浅的诗:成功避开了 " 女性主义 " 或 " 女人主义 " 的诸种窠臼,是一种 " 自然和健康的爱欲观 "。
很绝,写广子都不敢夸这么硬。
网友嫌,业内赞,争议的两面性背后是普通人不懂诗吗?
互联网普及之前,诗人就是诗人,野马飞鸟,太阳之子,比远方更远的风。
互联网普及之后,没有人能用几句话融化大众的内心了。
李白不再是浪漫主义的诗仙,而是王者荣耀的刺客英雄。
语言的诗意早已土崩瓦解。
诗人圈子越收越窄变成小众乐趣。
与此同时,现代诗拓宽了诗的节奏边界,足够自由,但也失控偏离了轨道,变成无端的放飞。
8 月 25 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荣光启回应称:贾浅浅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是够资格进入作协的," 她写诗的水平在当代女诗人中是比较优秀的 "。
代表着权威的声音,让网友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真的是我才疏学浅不懂欣赏吗?
贾浅浅的诗是好诗,是我不会品读罢了?
可是再想想不久前的毒教材事件。
小孩子们看到的第一眼感受是 " 好丑 ",更别提其中扭曲的价值观。
因为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美和丑,他们是完全能够直观分辨。
美丑是有界定的,这就源自于人的主观感受,如果一首诗让大多数人眉头紧蹙,那它已经是脱离大众审美了。
被 " 世袭 " 的才华,
成为最大的争论点
而这件事情的另一个争论点,还是在于她是知名作家贾平凹之女。
贾平凹是现代文学大家,曾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一部《废都》奠定了他的文学史地位。
《废都》也是真正走入民间的严肃文学,据传当年在盗版书摊卖了几千万本。
贾浅浅的文学之路也多少收到了父亲贾平凹的 " 熏陶 "。
在一本 " 文二代们 " 集体歌颂父亲的合集书《我们的父亲》里,贾浅浅这样形容她的第一次写诗经历:
" 我的父亲叫贾平凹。我以后也要和我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作家,有名了,就有很多叔叔、阿姨给送香烟呀,苹果呀 ..."
无论在社会面还是在实力上,贾平凹在文学界的地位不轻。
以至于那些业内追捧,多少像典型的中式人情社会里发生的闹剧。
不讲规则的文化圈子,更重 " 裙带关系 " 和 " 圈子文化 "。
2003 年,贾平凹被评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仅仅几个月后,本科毕业的贾浅浅顺利入职到这所学校,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而在诗作 " 出名 " 之前,贾浅浅一直是从事文学研究的。
她研究的对象也很固定,几乎每一篇论文都围绕其父贾平凹,研究他的作品、文学理念等等。
崇拜或许有,但更多的是成为某种 " 好用 " 的经营工具。
此外,贾浅浅得过的诸多奖项中," 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 "。
这个奖的两个主办方:一个是《延河》杂志社,一个是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
《延河》杂志社的主编,是贾平凹。
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是贾浅浅自己。
也难怪当年国家级艺术大师吴冠中生前一再大声呼吁:取消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以及其他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