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一位近期颇受争议的诗人。
原因是三件事的加叠。
第一件事,她不久前进了拟入作协名单。
第二件事,她的诗被网友挖出,节选如下:
第三件事,她是贾平凹的女儿。
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有道德不配位的,有道学阀世家,也有嘲她为赵丽华 2.0。
舆论之下,最新消息是:
贾浅浅终没成功入选作协。
乍看,是民意的胜利。
但我依旧如鲠在喉,疑问并未被这个强硬的句号解答。
擅长大手一挥便做决断的 " 专家们 ",只给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
拟入名单是否公正,入选标准为何,贾浅浅的作品到底几斤几两?
群众在意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贾浅浅事件刺痛观众的,不外 " 特权 " 二字。
三重属性傍身,最扎眼的,还得是 " 贾平凹 " 三个字。
名人子女,这个身份放在当下可不算什么好光环,天然地带有 " 走捷径 " 之嫌。
放内娱,前有郝蕾暗示特权阶级的孩子考电影学院之轻易。
后有广大网友对国家话剧院招聘标准之浮动而不满。
贾浅浅这个文二代的身份,在阶层矛盾凸显的当下确实敏感。
不怪有人搬出 " 学阀 " 一词攻击。虽拿不出真凭实据,但这明晃晃的身份几乎注定带资源,很难不引人遐想。
如此说来,出身高倒成了原罪。
但遐想一定会激起愤怒吗?观众真的如此排斥 " 特权 " 身份?
从历史经验来看,未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学艺术这个东西,从来就与特权阶层有着抹不开的关系。
内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最集中的展现,就在飘曾写过的京圈。
毫不夸张地说,千禧年前后,占据我国半壁江山的文艺作品,多半来自于以郑晓龙、王朔一伙大院子弟为核心的京圈文化。
名噪一时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源于王朔《动物凶猛》,赵宝刚的《过把瘾》也是王朔三部小说的合成,以及郑晓龙邀请王朔创作的现象级喜剧《编辑部的故事》。
彼时还未成冯大导演的冯小刚曾自白,不像自己这类没有背景的小人物,需要靠曲意逢迎换一个机会,那些文 n 代、艺 n 代、官 n 代的孩子们,依仗家庭资源轻轻松松便能把事情做成。
这也不是什么中国特色。
放眼世界艺术文学史,名家多出身于豪门。
毕加索,爷爷奶奶是贵族,父亲是美术老师,13 岁就拥有了展出自己绘画作品的机会;著称 " 现代绘画之父 " 的塞尚,父亲是银行家,前往巴黎学艺完全不愁钱。
其实不难理解。
虽说极高的艺术造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天赋,但恰当的美育显然是顺利成名成家的后天保障。
正如新闻时常报道一些天才儿童的作品,多是昙花一现,没了下文。
说明什么?
文艺天赋虽与特权无关,但最终能被保护、被看到的文艺天赋,很难没有特权持之以恒地加持。
细想来,在贾浅浅之前,特权阶层出来的文二代、艺二代,人们并没有太过反感。比起这些艺术家背景的显赫,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其流传于世的作品。
说白了,特权不是问题,滥用特权才是问题。
位高不是罪,能力不匹配地位才是罪。
放在贾浅浅这,有一个花边信息侧面反应了网友们不满她的原因。
网友扒出她成为西北大学副教授的学术成果:
一句话概括:她靠着研究她爸,研究至副教授的位置。
即便算不上滥用特权,这种逮着一块羊毛使劲薅的吃相也实在不好看,也很容易让人质疑其在学术领域的真实水平。
当然,一码事归一码事。
回到进入作协一事,在特权身份的加持下,我们的问题或许是:
贾浅浅的作品,配吗?
换句话说,贾浅浅的诗歌,有文学性吗?算艺术吗?
这也是贾小姐身上最大的争议点。
有人认为贾浅浅的诗屎尿屁横流,实在不雅,故不具备文学性。
这种论调未免有些武断。
文学性很难定义,但也不会简单取决于几个不雅字眼的出现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