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逢中秋莲香楼的唐饼部都会大排长龙,今后是再也看不到了。
" 行船争解缆,月饼我卖先 "
香港的中式饼家,许多都是代代传承,见证过无数香江家庭的团圆。
像元朗的大同饼家就创立于 1943 年,是元朗最老的唐饼家。当时一位造饼师傅眼见大众生活艰难,期望 " 人人有饭开、有饼食 ",就开设了 " 大同饼家 ",意义是世界大同,至今已经经营至第三代。
同样位于元朗的恒香老饼家,起源于 1920 年的传统茶楼恒香栈,60 年代转型后,推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中式饼食,像老婆饼、鸡蛋卷都是恒香的招牌产品。
香港人对老婆饼的执念很深,TVB 的《憨夫成龙》,就是围绕老婆饼制作构思的故事。
同样位于元朗,从酒楼转型的还有荣华饼家,创立于 1950 年。
恒香和荣华两家饼店相隔不到半条街,两个饼家称得上是 " 死对头 ",恒香主打老婆饼和喜饼,荣华也是,但 1963 年荣华发明白莲蓉馅料后,在月饼界就所向披靡了。
为了让人记住自己是 " 白莲蓉第一家 ",荣华几乎每个广告都会主打 " 白莲蓉 " 主题 ,反复强调 " 白莲蓉月饼,荣华系第一家 ",以及 " 清香嫩滑,零舍不同 "。
口气够大,但行家也认可,连自称 " 莲蓉第一家 " 的莲香楼都说:" 白莲楼是荣华最出名,但黄莲蓉我们自认第一 "。
月饼届有句出名的广告词 " 行船争解缆,月饼我卖先 ",也是荣华想出来的,因为每一年都是他们家最早拉开月饼大战,端午刚过,月饼广告就安排上了。
另一家擅长打营销战的,是赞助了 TVB《家好月圆》的奇华饼家。
奇华创办于 1938 年,开业之初,那只是油麻地一家小型糖果杂货店,售卖面粉糖米等粮油杂货。
后来日军攻占香港,大家日子都过得很艰难,店铺也没法开张了,老板黄业荣不忍心把伙计赶走,但又担心一起坐食山崩,就让一位会造饼的伙计试试用店里的材料搓面,做一些简单的饼食。做好之后,黄老板亲自担出去卖给水上人,就这样咬牙养活了伙计和家人。
《家好月圆》里,荷妈和 Jo 鲍最初经营 " 家好月圆 " 饼家,也是自己造饼自己挑着担子送货的,有一次搭船送货遇到八号风球,夫妻俩好不容易才把礼饼交到客人手上。
一直到 1948 年,奇华才正式转型为饼家。
90 年代,受到西式婚礼及西式礼饼的影响,越来越少人会在婚嫁的时候选用传统的中式礼饼,唐饼成了大家口中的 " 老饼 "(粤语有老土的意思),西饼才是时髦的象征。
那时中式饼店 "100 间执了 99 间 ",生意很难做,连奇华的第二代老板黄锡祥都自嘲:" 我们是死剩种 "。
这段故事没有被改编进《家好月圆》,但在奇华自己的微电影中却有所体现,一位饼家老板的儿子,不忍心爸爸一把年纪一身病痛还守着饼店,告诉他 " 现在满街都是西饼店,你这是老饼 " 父亲不说话,眼中却满是泪水。
有一次,黄锡祥在中环一个大型商场,见到一个时髦阔太提着一个名牌时装店的纸袋,里面却装着奇华的月饼。黄锡祥开始意识到,唐饼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形象及包装太土太廉价,让人觉得拿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