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决心搞好品牌和包装:" 我要人拿着奇华的袋行置地广场,都不会觉得贬低身分!"
" 奇礼系列 " 便是奇华最有名的营销行动。黄锡祥发现,东南亚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手信,偏偏香港欠奉。经过市场调查,他便将本地流行的老婆饼、合桃酥重新包装成手信,又特意找画家绘图,公司推出口号:香港终于有手信!
《家好月圆》大结局,Jo 鲍最后也喊出了这句经典口号
如今奇华饼家全球有近百间分店,已经是一家跨国企业了。
前两年,美心西饼的大小姐伍淑清在香港不断发生暴力事件的时候挺身而出,遏制学生罢课,让很多年轻人认识到这个硬气的企业,而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创办美心的时候,初衷也是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50 年代初,伍沾德常常与哥哥伍舜德光顾香港著名的 " 新巴黎 " 法式餐厅就餐,可是餐厅老板每回都把他们安排坐在墙角靠近洗手间的位置。
明明是熟客,却屡遭白眼,洋人经理解释是因为中国人不喝酒,消费力低,所以招呼也差。
伍氏兄弟拍桌子质问:" 中国人就不懂西餐?我们就不配西餐厅?"
两兄弟决定自己搞一间中国人经营的高级西餐厅,让顾客不再受不公平对待。
伍氏兄弟为筹备西餐厅费尽心思,不仅像新巴黎餐厅那样开辟了舞池,让富有经验的法国西厨担当主厨,食物及服务品质严控。他们还给中国客人提供了额外服务,一般来说西餐厅是不会提供热茶的,但美心西餐的侍应只要看见中国客人进来,就会奉上热茶一杯,十分贴心。
美心餐厅一鸣惊人,很快成为华商和上流社会的聚脚地。
从西餐厅、咖啡店到西饼屋,美心之前一直主营西式餐饮,到 80 年代才开始正式进军月饼市场。
最初伍氏兄弟提出进军月饼市场的计划时,还收到了不少管理层的反对意见,觉得没有必要推出与美心西饼新潮形象格格不入的传统食品,最后美心谨慎推出十万盒测试市场反应,没想到才几天就被抢购一空了。
从此,香港月饼大军又添一名猛将。
月饼会风云
刚才提到的这些老字号和各种口味的月饼,如今大部分都在橙色软件开了网店,无论香港还是内地的网友,都可以轻轻松松买得到。
除了网购或者线下排队,香港还保留着一种非常原始且独具香港风情的月饼销售方式:月饼会
电影《岁月神偷》里有一个关于月饼会的情节。
临近中秋节,罗师奶高高兴兴提了八盒 " 莲香月饼 " 回家,本以为至少会给自己家人留一盒,结果罗师奶不是拿去送亲戚就是用来打点洋人 " 差佬 ",最后一家四口就只剩下两块月饼可以分。
小儿子自然不甘心,中秋之后,他便想到卖明星照片偷偷存钱来 " 供月饼会 ",这样来年中秋他就能独享一盒完整的双黄莲蓉了……
结果没两个月,钱不够,月饼会断供了,老爸知道后把他大骂一场。
电影里提到的 " 月饼会 ",是香港旧时预售月饼的一种方法。据香港的历史掌故学家说,最早在 30 年代就已经出现。
那时普通香港人收入很低,一盒月饼差不多就是普通打工仔的好几天的工资,但大家中秋还保留着 " 送月饼 " 的习惯。晚辈要给长辈送,打工仔要给老板送,所以节前一次性买多盒月饼,对打工仔来说压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