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两年多前首发于此的文章,但不知多久也不知为啥就被封了。今天重发,希望高抬贵手给予通过,别再封禁)
十七年老电影中的绝大多数,我是百看不厌的,其中最喜欢的,就有一部《东进序曲》。
关于这部经典老电影,笔者曾经在此发文讨论过反面人物的塑造,今天再讨论一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原型都是谁。
先说一下故事的背景。
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于1940年夏的郭村保卫战,但电影的情节重点不是表现郭村战斗,而主要是围绕这次战斗进行的泰州谈判。这是新四军即将东进还没有东进的当儿发生的故事,故而电影取名《东进序曲》,十分的恰当。
电影没有用真地名,其中的桥头镇,原型就是郭村,桥头保卫战,即郭村保卫战;其中的江州,原型就是泰州,江州谈判,即泰州谈判。
下面说一说影片中正反各色人物的原型。
(一)
影片的男一号是负责这次谈判的政治部主任黄秉光,由著名演员李炎饰演。黄秉光的原型,是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赴泰州谈判时使用陈毅秘书长的身份。实际上《东进序曲》整个的故事,就是根据陈同生的回忆录改编的。

陈同生
泰州谈判时,陈同生已经34岁,其阅历十分丰富。他经历过重庆“三·三一”惨案,并在惨案中负伤。在川军中搞过兵运工作。参加过广州暴动。到香港开展过地下工作。在成都先后以《日邮新闻》、《成都快报》和《新蜀报》记者、编辑和总编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上海先后在“社联”、“文总”和“济总”等团体工作。曾在上海的中共秘密组织“特科”工作。抗战初期,担任国民党元老林森出资主办的《金陵日报》的社长兼总编。南京沦陷后撤到桂林,担任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南方办事处主任。曾被国民党逮捕坐牢。从敌人牢笼中脱逃后又辗转至上海任《导报》主编。1939年,陈同生投笔从戎,先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秘书长,郭村保卫战时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电影中的黄秉光与江州刘大麻子等人的谈判真实还原了历史上陈同生与泰州李长江等的谈判,而他之能够在舌战中游刃有余并屡屡得胜,得益于他渊博的知识、犀利的口才和丰富的斗争经历。
影片中的黄秉光原型十分明确,就是陈同生,没有第二人。网络有一篇流传的文章,说黄秉光原型之一是王侠北,那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二)
因为电影表现的主要不是郭村战斗,而是泰州谈判,因而负责作战指挥的司令员并非主角。这个司令员角色的原型,主要是叶飞。郭村保卫战的主力是挺进纵队,挺进纵队的司令员是管文蔚,叶飞只是挺纵副司令员,但管文蔚是个文人,他之所以担任司令员,主要考虑的是其在苏北民众中的威望,而不是军事指挥造诣。挺进纵队打仗,包括这次郭村战斗,是由副司令叶飞全面负责的,所以说孟司令员的原型是叶飞而不是管文蔚。

叶飞
影片中由张钟英饰演的孟司令员老成持重,而当年的叶飞却只有26岁。不过影片这样的处理是合理的,不然观众接受起来会有困难,因为和平年代的人们很难理解战争年代二十出头的人统领千军万马,也找不出能够完美再现当年这些青年将领风采的二十多岁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