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颜秀五接受蒋介石改编,被委任为第二十五军中将参议,他借口年老体弱而退隐,携家眷寓居上海。上海解放前,颜秀五去了香港,又转赴台湾,后在台北病逝。
在郭村战斗的后期,二李部队中的确有人率队起义,但那不是颜秀五,而是陈玉生和王澄,这可以看作电影中周明哲后半段戏的两个原型。

陈玉生,1899年生,泰兴县人,农民出身。三十年代初到上海打工时,加入了上海市工人抗日救国会,开始靠拢中共党组织。曾被国民党政权逮捕入狱。狱中的陈玉生坚贞不屈,进一步靠拢中国共产党。出狱后的1938年2月,陈玉生号召泰兴的鹅湖、洋港、八井等近10个乡的爱国青年,成立“抗日救亡大队”,并自任大队长。为取得抗日的合法地位,该大队受编于张公任的通如区右翼指挥部,陈玉生任第三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后张公任编入二李部队为第三纵队,陈随张受编,仍为大队长。1939年秋,升任张部第三纵队第八支队(约相当于团)支队长。就在这一年,陈玉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共在陈部建立党组织,陈支队成为由中共完全控制的部队。
郭村保卫战的最紧要关头,6月30日,陈玉生奉党的指示率部起义加入新四军。
起义后的陈玉生部被编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第八团,陈玉生任纵队副司令员。1941年,任苏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1945年8月,任新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中军区独立旅旅长、苏北兵团(后改为十兵团)副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参谋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1994年3月21日在南京逝世。
王澄,1914年生,镇江人。1938年春,于日军占领海门后加入由进步青年瞿犊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不久升任副中队长。1939年初,因瞿犊被中共吸收为党员,因而被国民党密谋杀害。倾向进步的王澄为躲避国民党的迫害,率部投靠与中共保持友好关系的颜秀五。同年8月,王澄所部随颜一同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第二纵队,任该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约相当于营)大队长。

王澄
新四军到达苏北后,中共江北特委、苏北特委利用颜秀五与新四军的友好关系,先后派朱群、李欣、周文在、鲍志椿等到第二纵队开展工作,鲍志椿还在第五支队部担任政训主任。王澄就是在鲍的影响下,于1939年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和陈玉生脚前脚后,也是在郭村保卫战的最紧要关头,同样按中共党的指示,6月30日,王澄率第四大队阵前起义,加入新四军。进入郭村后,立即反戈相向投入战斗,为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7月下旬,王澄所部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第五团,王任团长。后来,又历任江苏省第四区游击指挥部第三旅副旅长兼第五团团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八团团长、东南警卫团团长兼东南行署主任等。
1944年12月25日晨,由于部队电台被日军侦悉,东南警卫团被日军包围。王澄和政委鲍志椿在驻地村外察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时,被埋伏在附近的日军发现,精于狙击的日军士兵选好角度,四点成一线,只一枪,王澄、鲍志椿二人被同一颗子弹击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