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当啊。
桂纶镁沉寂一段时间后拍的女性剧,就这?
这是飘看完她主演的,据说筹备了三年的新剧《台北女子图鉴》后的第一感受。
难道只要片名带上了 " 女子图鉴 " 四字就必扑无疑?
尤其是这剧演员阵容也够豪华,全是最近口碑不错的演技派。
桂纶镁自不必说,在剧中从 20 多岁的职场新人,一路演到事业有成的 OL 熟女,形象和表演都没有违和感。
此外还有杨谨华、张孝全、夏于乔等一批台剧演技担当,号称《一把青》第二剧组,配乐还是刘若英和丁当。
自《华灯初上》后,我就特别期待杨瑾华。
但就是这样丰盛的材料,却炒出一盘让人难以下咽的菜。
这一次的台剧,真的 " 文艺复兴 " 了。
不是褒义,而是贬义。
我第一次看到台剧如此落后、陈旧。
很明显,《台北女子图鉴》改编自 2016 年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
但问题也出在 " 改编 " 二字上。
两者,并不能直接复刻。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
一个是东京,而另一个是台北。
东京与台北虽然都是代表着一种大城市的想象,但两个地方完全无法直接对标。
在剧中,台北是台南姑娘林怡珊(桂纶镁 饰)念念不忘的地方。
自她高中时去台北看望小姨后,和每一个小地方的女生一样,台北成了她向往都市生活的载体。
而这种向往,往往都是从优雅的都市女性开始。
在台北,怡珊碰见一个迎面而来、穿着自信的都市女性,她的高跟鞋跟突然断了。
怡珊为她捏了一把汗。
只见小姐姐从容地从包包里拿出另一只同款鞋子,优雅地换了回去。
旁边的小姨说:" 台北女生走得多,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我是用三秒胶给它黏回去。"
还是高中生的怡珊对小姨说:
" 你不觉得台北的女生好像什么都没在怕的吗?"
嗯?
面对鞋跟断了不慌不忙,早有准备,是很有经验的职场中人了,在一个小姑娘眼里,或许会被这样的从容不迫所折服。
但被解读成 " 什么都不怕 ",太浮夸了吧。
台北女郎的形象,来自于一双断了的鞋跟。
而对一个台南姑娘的贬低,则只凭一个腮红。
毕业后的怡珊终于来到了自己梦想的城市,台北。
她去面试,打了特别重的腮红,看起来,当然特别土。
但面试官靠一个妆容就可以言辞凿凿地说出,你的妆容,不像台北人哦。
台南 = 土?
印象是刻板印象。
而怡珊在大城市打拼的路线,也是几种固定的闯荡大城市的范式:
不舍得打车,每天挤地铁;
房子贵,只能合租便宜的房子;
好不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却发现同事是公司的关系户,又遭到上司的不公正对待。
这些无一不在衬托,怡珊生活在这里有多难,她有多想留在台北,台北是多么触不可及的梦想。
但最令人纳闷的一点是。
在剧中,台北和台南的城市景象,并没有很强的差异感。
街头的台北,和台南一样很接地气。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台北和东京不能直接对标。
剧中的台北,没有阶层区分明显的片区,也没有差异化极大的生活方式。
更准确地说,这剧并没有把这种巨大的对比与差异呈现出来。
但《东京女子图鉴》里的东京却有。
在《东京女子图鉴》里,女主的生活住所不断变化,每一次变化,就对应东京一个片区的特点,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身份。
从接地气,有生活气息的三轩茶屋,升职加薪后搬到了时髦,具有欧洲气息的惠比寿,事业不断上升后,女主搬到了与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并列为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的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