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女性主义觉醒更为明显的今天,这样的做法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一个陷阱:
为什么见证女性的成长,一定要有男性在场,由男性来推动呢?
讲小城镇女性在大城市打拼的欲望,比起原版,其他这几版中,女性对成功的定义、对欲望的追求都太狭隘,太表面。
但最让人觉得落后的,其实是这部剧的主旨。
《东京女子图鉴》是 2016 年上线的,上海和北京版本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把女主毕业的时间设置在 2008 年,但台北女子图鉴目前还完全看不到时间点,只能暂且理解为拍的是现在。
为什么要提时间点?
因为小镇姑娘到大城市打拼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城市高速发展阶段。
那会儿每一个人对大城市还抱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小地方和大城市的隔阂也比较大。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描写一个小镇女孩融入大城市如何困难,才能成立。
可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再看这样的叙事,就不同了。
真让人感觉:太落后了吧。
要知道,这些年已经出现了很多从城市回到农村,从台北回到台南的剧了。
不是人人都必须要挤进天龙国了。
例如《俗女养成记》。
没有强调台南人融入台北有多难,只是写陈嘉仪在 39 岁这个节点,遭遇失业失恋,直接离开台北,回到家乡。
如《用九柑仔店》。
本是台北职场精英的男主,回乡接下了阿公的柑仔店。
所谓柑仔店,就是小卖部。
如果没有他的家业传承,村里唯一的柑仔店可能就此消失。
当 " 逃离北上广 "" 逃离内卷 ",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渴望已经不再成为时代潮流,大家对大城市的美好想象已经祛魅时。
这部台剧却还在拍——我来自 ××(小地方),我多么羡慕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我留下来有多难。
放在当下看,未免有些嗅觉失调。
更落后的是,《台北女子图鉴》还把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女性,概括成一个个标签。
" 风险型女子 " 杨谨华、" 都会型女子 " 天心、" 踏实型女子 " 连俞涵、" 果断型女子 " 陆明君、" 操控型女子 " 张景岚、" 随缘型女子 " 姚以缇 ",直率型女子 " 李霈瑜、" 前卫型女子 " 曾恺玹 ......
彻底把 " 女子图鉴 " 拍成了 " 女子符号图鉴 "。
我并不是说不能拍都市剧。
而是想探讨," 都市中的女性 " 这类故事,放在今天该怎么讲。
如今好的都市剧,很少再强调小地方和大城市的区别和联结,而是——
钻进城市,写一个真正的都市生活故事。
例如《二十不惑 2》一开场,就是四个女主毕业后各自的生活工作现状,没有强调她们的出身,更没有强调她们的小地方身份。
只是写她们毕业三年后的彷徨。
同事天天蹭你车上下班,怎么拒绝?
上司抢了你辛辛苦苦做的工作成果,怎么办?
这都是具体的,有细节的,观众有共鸣的故事、场景。
都市自有都市的生活节奏、习惯和行为逻辑。
它会让人陷入一种处境,一种具备都市特点的处境。
节奏快、有距离感、竞争激烈、利益分割清晰 ……
而不再是把都市简化成一个光鲜的符号,一个渴望的对象,而是还原成一个生活的背景与环境。
1985 年杨德昌导演,侯孝贤和蔡琴主演的《青梅竹马》里,就拍了正在高速城市化的台北。
只需要两个场景。
一个是在马路边,蔡琴饰演的主角要穿过马路,走到侯孝贤饰演的丈夫车旁。
她等啊等,一辆辆车从她旁边飞驰而过,和时间赛跑的车一点不让人,她一直等不到机会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