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脱口秀大会 5》有个段子连夜蹿上热搜。
鲁豫调侃关于自己的网络谣言。
网友说她太瘦,猜她吃得少,传着传着就成了 " 传说 "。
—— " 鲁豫一天只吃三粒米 "。
鲁豫想找个办法澄清。
发微博吗,力度好像不够。
发律师函吗?
哦,现在没人信这玩意儿。
话毕。
台下响起一阵心照不宣的爆笑。
为什么没人信?
为什么没人信会好笑?
为什么笑完不够,还会在热搜上持续玩梗、讨论、吐槽?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妥妥的" 地狱笑话 "。
不仅因为好笑。
更因为除了笑,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笑声背后的沉默和无奈。
前两天有一则新闻,堪称这段子的" 现实完整版 "。
起初 Sir 也觉得好笑:
某地举办 " 廉洁文化主题 " 征文,一篇叫做《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荣获一等奖。
迅速引发网友一片群嘲。
不少人直接拿名场面说事,说电影走进现实。
很快,嘲讽被打脸。
当理智的网友们认真审视稿件原文。
发现文中这位县长叫于志明,14 岁就投身革命,1955 年,年仅 26 岁的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人民选举的禹城县县长。
58 年他因反对浮夸风、共产风被降职降薪;三年困难时期,于家穷得揭不开锅,大哥出去要饭;于志明饿到腿一按一个坑,仍选择信守承诺给烈士家属汇钱;改革开放后,儿子、侄子的工作,他从来不打所谓的招呼,更不会主动安排 ……
怎么看,都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但登上热搜时,大家都在说这是现实版袁华。
读过文章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是发现该县长已于 1988 年去世,文章作者也只是一位已经退休的普通花甲老人。
那些网友尴尬了,大规模道歉。
可反转又又又来了——
德州作协当初看到网友群情激愤,已经把获奖信息删除了。
直接引发了第二波舆情。
像话吗
凭什么删啊
因为一时的梗就删文太可悲
为什么删?
凭什么删 ?
《我的县长父亲》是不符合征文主题?还是不符合评奖标准?
如果评委一致认为符合,不是 " 做贼心虚 ",为什么要删文了事?
甚至有人直接发文质问:
删文,怕是有猫腻。
在一则采访中,德州文联做了解释:
德州作协属民间组织,征文活动评选本身合规。
德州作协之后也作出回应,称删文是 " 不想引起关注 "。
对。
的确是怕了。
于是,在信与不信,怕与不怕之间,舆论逐渐撕裂出一张魔幻的大网。
网住每一个人。
它暗中改变着所有人在公共领域的表达。
这网的第一层,叫" 看客化 "。
当热搜爆出,网友吃瓜追热点的同时,总会有一个常见现象:
等反转。
娱乐新闻如此。
社会新闻也如此。
甚至在涉及国家大事、国际热点的新闻下,依然是这样。
而这个词背后,既是不少人上当吃亏后的预设: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事后有被打脸的可能性。
也是对某种刺激的期待。
当反转,不再是一种意外,而成为一种预期的时候。
无疑带来了两层含义。
1、第一时间不跟风,不表态,等待更多的信息再下判断,这是被过去新闻折腾过的网友们素质在逐渐提高的表现。